【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沒曬到太陽的地方就不會得到皮膚癌?皮膚科醫師指出,皮膚癌病灶外觀,初期與一般黑痣無異,國人普遍缺乏警戒。曾有老農民忽略腳底黑痣癌變,自嘲是「點仔膠(瀝青)黏到腳」,拖延不治療險送命。提醒民眾透過「五不辨識法」辨識身上黑痣,若有形狀不對稱、邊緣不規則、顏色不均勻、病灶不小、不平等不明斑塊,應盡早就醫。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楊志勛理事長指出,近年來,皮膚癌年年名列台灣十大癌症,但受重視程度,遠不如其他癌症。皮膚癌可分為黑色素細胞癌和非黑色素細胞癌兩種類型。其中,黑色素細胞癌好發於六十多歲族群,儘管占所有皮膚癌患者比例不到一成,但惡性高且易轉移,患者往往僅能存活數個月,致死率相當高。
楊志勛說,臨床發現,台灣的黑色素細胞癌,有近六成患者病灶是長在腳掌、指甲間等陽光未必照射到的地方,對於長期生活在鄉間的農民,容易因為腳底長厚繭,或膝關節退化,疏於檢查腳底而輕忽黑痣癌變的嚴重性。
林口長庚醫院曾收治一名吳先生,因右側腹黑痣變大、突起,並開始潰瘍流血,他一開始不以為意,僅至一般診所塗藥處理,直到皮膚出現明顯腫塊,才緊急至林口長庚就醫,被確診為晚期黑色素細胞癌,並已轉移到肝臟、肺臟。
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副教授張文震醫師指出,晚期黑色素細胞癌,化療成效有限、治療不易。不過台灣有近一成五的黑色素細胞癌患者具BRAF基因突變,可透過阻斷BRAF基因傳導路徑的方式,有效抑制腫瘤成長,目前這類藥物也已有健保給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