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天野
中國古代有國慶節嗎?嚴格來說,古代並沒有現代意義的國慶節。現代國慶節是西方舶來品,指紀念國家建立等重大事件的紀念日。不過,古代也有一種節日堪比國慶,那就是皇帝的生日。
給皇帝過生日,最早始自唐朝。唐太宗對生日很重視,定為降誕日。所謂降誕就是誕生之意。唐太宗曾對長孫皇后的哥哥長孫無忌說:「今日吾生日。世俗皆為樂,在朕翻成感傷。詩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勞。』何以劬勞之日,更為燕樂乎?」可見,李世民並沒有大肆操辦生日節慶的心思,到其重孫唐玄宗時,情況發生了改變。
唐玄宗是位勵精圖治的君主,也是位貪圖享樂的君主。開元十七年,唐玄宗接受了宰相源乾曜和張說的奏請,以他的生日八月五日為千秋節。那天,唐玄宗宴百官於花萼樓下,大陳歌樂,傾城縱觀,天下諸州皆下令宴樂休假三日,編入律令。到了天寶七年唐玄宗又改千秋節為天長節,意為人壽比天長,千秋無限期。
千秋節對後世影響很大。其一,它是中秋節的源頭之一,這兩節挨得近,合流是必然的事;其二,就是此後皇帝紛紛效仿玄宗,把自己生日當節過,而且每個節名稱都不一樣。唐朝自玄宗之後,有多個「國慶節」,有肅宗天成地平節、敬宗慶成節、武宗慶陽節、宣宗壽昌節、懿宗延慶節、僖宗應天節,連末代皇帝昭宗、哀帝也有嘉會節及乾和節。可惜這些「國慶節」名字再動聽,也改變不了唐朝覆亡的命運。
唐以後的五代和兩宋也繼承了這項「優良傳統」,很多王朝如曇花一現,但照樣舉國同慶給皇帝慶生。後梁有大明節和明聖節,後唐有萬壽節、應聖節和千春節,後晉有天和節、啟聖節,後漢有聖壽節、嘉慶節,後周有永壽節、天慶節和天壽節,宋代有長春節、乾明節、壽寧節、承天節、乾元節、壽聖節、同天節、興龍節、天寧節、乾龍節;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權也「學有所成」,遼代名千齡節,金代名天壽節,元代名聖節。
到了明清兩代,皇帝的國慶節名稱終於固定下來了,叫「萬壽節」,取萬壽無疆之義(其實這是剽竊後唐莊宗李存勗的壽節)。
古人怎樣過「國慶」呢?一般全國放假三天,舉行慶祝活動,所謂朝野同歡。在京城群臣會向皇帝賀壽,皇帝也會舉辦盛大宴會,賞賜百官。民間於節日期間禁止屠宰,舉辦燈會、歌舞戲曲表演等活動。明清兩朝抬高萬壽節,與元旦和冬至併稱為三大節;把天子的生日與朝歲、祭天的節日並列起來,這樣便增加了萬壽節的莊嚴氣氛,使其帶有了更加崇高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