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錢文忠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晚年求學的例子,所以在傳統中有種思想:只要堅持不懈,就算年齡很大,開始學習也為時未晚。
西漢劉向編的《說苑》裡記載一個著名故事。春秋戰國時期的晉平公問師曠:「我已經年近七十歲了,但是現在想要讀書,是不是太晚了?」師曠的回答非常有意思:「你為什麼不秉燭而學呢?」意思就是說你為什麼不點上蠟燭來讀書呢?
這似乎是答非所問,晉平公就跟他說:「先生,哪裡有做臣子的戲弄君主的呢?你這不是跟我開玩笑嗎?」師曠回答:「怎麼會呢?我哪裡敢戲弄我的君主呢?我聽古人說過,少年時喜歡學習,好像是太陽剛升起時的陽光。壯年時喜歡學習,好像是正午的陽光。而老年時喜歡學習,好像是蠟燭的燭光。點燃蠟燭照明雖沒有像剛升起的太陽和正午的太陽那麼明亮,但是請問國君,點蠟燭走路和摸黑走路哪個更好一點呢?」
晉平公頓時明白了。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我想說,即使白首了,只要想學習,依然會學有成就。
【原文】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炳燭乎?」(引自《說苑.建本》)
【譯文】晉平公向師曠問道:「我年齡七十歲了,想要(再)學習,恐怕已經晚了。」師曠說:「為什么不點燃蠟燭(學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