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錢?康熙台灣地圖 缺東半部

 |2015.11.02
6959觀看次
字級
台史博典藏的「福建省圖」參考耶穌會教士馮秉正奉康熙之命繪製的《皇輿全覽圖》。圖/台史博提供

【本報台北訊】看過東半部一片空白的台灣地圖嗎?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最近舉辦「台灣地圖節」活動,在臉書上po出一張只有西半部的台灣地圖,引發網友猜謎熱議。到底繪圖者是因為害怕番人不敢到東部?還是皇帝駕崩、經費不足沒畫完?

答案揭曉,一七一四年(康熙五十三年)法國耶穌會教士馮秉正等人奉康熙帝之命測繪地圖(即著名的《皇輿全覽圖》),來到台灣測繪時,在當時的台灣官員協助下完成任務。當時清帝國在台灣實際可控制的範圍未及東部,台灣當局便規範了一條「番界」,以致馮秉正的足跡僅及台灣西部,而他畫的台灣地圖,東半部一片空白。

十六世紀出現在世界地圖的台灣,由於依憑船員途經於此驚鴻一瞥的印象,常被畫成三塊小島或是一串小島。

船員印象 描繪成三個小島

《十七世紀荷蘭人繪製的台灣地圖》(漢聲出版)一書收錄了一五九二年荷蘭人布朗休斯印刷的《東南亞地圖》就把台灣畫成三個小島。一六二七年英國人出版的《世界知名地區全覽圖集》,當中收錄的《中華帝國圖》也把台灣描繪成三個小島。四百多年前的《東印度群島圖》則把台灣、琉球一帶描繪為一連串小島。當時的台灣島常被標記為小琉球、福爾摩沙、北港等。

直到一六二五年,荷蘭人才完成他們第一張精確將台灣描繪成一個島的地圖並且發行出版。一六二六年,西班牙人維拉手繪的福爾摩沙島像個紡錘,一點也不像蕃薯。

文獻記載,國姓爺鄭成功攻打台灣以前,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華人通事何斌曾獻上台灣地圖鼓吹台灣有「沃野千里」,建議他拿下台灣。

到底是哪一張地圖這麼有威力?可惜當時地圖已不可考。專家認為,十七世紀荷蘭人畫的台灣地圖,台灣常被誇大為島嶼的中腹有一個大海灣模樣,推估這跟何斌當年獻給國姓爺的地圖款式應該很類似。

有利可圖 國姓爺藉以攻台

台博館研究人員吳佰祿說,台博館典藏了好幾幅這類型的地圖,如描繪十七世紀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一帶)繁華風貌的《大員圖》等,都把台南的台江內海一帶畫得很誇張,這是因為當時人畫地圖,會誇大較熟悉或較令人感興趣的部位。圖中特別突出大海灣,是為了凸顯這裡有可供貿易船隻停靠的好港灣,換言之,有利可圖。

耐人尋味的是,台博館擁有傳世唯一的鄭芝龍、鄭成功父子合像,這幅畫像的上半部為鄭芝龍畫像,他穿著中式服飾。罕見的是,其下穿得很「日本風」的鄭成功畫像,呈現了江戶時期日本人眼中的鄭氏父子形象。

鄭成功的母親是日本人田川氏,鄭芝龍則是半商半盜(海盜)的「海商」,日後他投降清廷。鄭成功則繼續領導其父親的舊部屬及明朝遺臣與清廷對抗。日後他驅逐荷蘭人、攻取台灣,除了有「反清復明」的政治因素,也有經濟考量。因鄭成功自認只要通商日本,然後下販呂宋、暹羅、交趾等南洋國家,他以台灣為基地建立的海上王國是不必臣服於清廷的。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