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氏野馬 再度活躍野外 文/高惠萍 |2015.11.01 語音朗讀 2170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野馬的祖先曾經遍布整個歐亞大陸,在歐洲許多國家史前的洞穴壁畫中,形似野馬的畫像遠多於其他的動物,直到十四、十五世紀,歐洲很多地區還能看到成群的野馬出現,但由於自然環境破壞以及人類捕殺,到十九世紀,野馬已近絕跡。 圖/何曰昌 普氏野馬體型較家馬小, 但野性十足 。 圖/何曰昌 野馬的祖先曾經遍布整個歐亞大陸,在歐洲許多國家史前的洞穴壁畫中,形似野馬的畫像遠多於其他的動物,直到十四、十五世紀,歐洲很多地區還能看到成群的野馬出現,但由於自然環境破壞以及人類捕殺,到十九世紀,野馬已近絕跡。 圖/何曰昌 占地六十六萬公頃,溼地面積達九點八萬公頃的甘肅敦煌西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大片的蘆葦沼澤溼地,更有地球上唯一的野馬種群──普氏野馬。 由甘肅瀕危動物研究中心哺育,試驗性放歸的馬群來到敦煌後,成功繁育出下一代,而目前只有少數幾個國家仍有普氏野馬,主要以人工繁育,數量極少,僅在中國和蒙古能見到在野外生存的普氏野馬。 世上唯一野生族群 普氏野馬全名為普爾熱瓦爾斯基氏野馬,原產於蒙古國西部科布多盆地和中國新疆準噶爾盆地東部一帶,也被叫作蒙古野馬或準噶爾野馬,是世界上存活的唯一野馬,保留著馬的原始基因,演化史長達五、六千萬年,極具有動物演化研究價值,目前全球僅餘千餘匹,比大貓熊的數量還少。 體型健碩的普氏野馬,身長約二點八公尺,高約一公尺,重三○○公斤左右。毛色棕黃,腹部呈黃白色,背中央有黑褐色的脊中線,鬃毛短硬直立,呈暗棕色。頭部大而短,嘴鈍耳短,額部無毛,脖頸短粗,背部平坦,束狀尾巴垂下,四肢短粗,小腿下部黑色,蹄寬圓。 最多忍四天不喝水 普氏野馬習慣群居生活,主要棲息在中海拔高度的草原、荒漠及有水草的沙漠、戈壁,一般由強壯的雄馬帶領馬群遊移,晨昏到水源處喝水,耐渴能力十分強,能忍受三至四天不喝水。主要食物為蘆葦、芨芨草、蒿子、梭梭的莖葉,冬天會刨開積雪覓食枯草。 野馬生性機警,很難被捕獲,一個種群的組成為一匹公馬、幾匹母馬和他們的下一代;各個種群有自己的活動範圍,白天在草原上遷移,晚上則聚集在一起,睡眠時間約四個小時。 種群內外爭鬥激烈 小馬在成熟後,會被趕出原來的種群,小母馬會加入新的種群,繼續繁衍後代,而公馬則比較費力,可能擊敗一個種群的公馬,占據牠的種群,或是偷取一隻或多隻母馬建立自己的種群,或者與還未找到種群的小母馬建立新種群。 不論雌雄,野馬爭鬥起來,強悍的程度比家馬強烈許多,雄馬為了爭領群的地位,會先行互相威嚇,怒視、嘶叫、前蹄刨地、豎前身扭打,爭鬥程度相當激烈。雌馬間的攻擊行為,主要是護食和阻止其他雌馬與雄馬交配。 野放終於產出下代 母馬懷孕期長達十一至十二個月,一次一胎,在每年四、五月之間生產,出生的小馬重約四十多公斤,幾小時內即可站立,一般壽命約二十五到三十五歲。 經過多年繁育及擴群後,普氏野馬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保護狀態不僅由原來的野外滅絕更改為瀕危,近年來,甘肅敦煌西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普氏野馬種群數量也不斷擴大,該保護區曾在二○一○年和二○一二年野外放歸二十八匹野馬,成功野外繁殖十六匹幼馬,現存活種群數量達到四十餘匹,小馬在保護區內活動的身影,格外讓人覺得感動。 動物小百科 野馬的祖先曾經遍布整個歐亞大陸,在歐洲許多國家史前的洞穴壁畫中,形似野馬的畫像遠多於其他的動物,直到十四、十五世紀,歐洲很多地區還能看到成群的野馬出現,但由於自然環境破壞以及人類捕殺,到十九世紀,野馬已近絕跡。 普氏野馬是一八七九年由俄國探險家普爾熱瓦爾斯基在當時中國蒙古西部的科布多首次發現,一八八一年,這種野馬也以這位探險家的名字正式命名,由於此前國際社會普遍認為再沒有野馬存在,因此發現時曾轟動一時,但大規模的捕獵也緊隨而來。 進入二十世紀,由於人類的大肆捕殺、戰爭的破壞,牧場的擴大以及人類的社會生產活動,破壞了生態環境,致使蒙古野馬分布區急劇縮小。直到一九六七年人們最後一次看到野生種群,一九六九年最後一次看到野生個體,之後,野生的蒙古野馬徹底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了,這個物種的保護狀態也由「瀕危」變為「野外滅絕」。 前一篇文章 小企鵝小檔案 下一篇文章 海刺水母 觸手如絲 熱門新聞 01【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2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3【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4【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05退休之後2025.05.0106紐約佛教聯合會浴佛 佛光人共襄盛舉2025.04.3007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08世界密碼日 守護數位資產2025.05.0109【創作花園】居家環境大作戰2025.04.3010比利時癌友 挑戰騎三輪車到上海2025.04.29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鏡頭下的生態交通噪音 使黃鶯變成憤怒鳥樽海鞘 海中小果凍 暖化新救星 作者其他文章【以圖像書寫台灣】 點滴自在 林磐聳六十藝術展鰻 河川成長 海中孵卵世界屋脊上的野居民黑綬帶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