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油高雄煉油廠今關廠,日前多處設備已停用,只剩巡邏人員巡查。圖/中央社
【本報綜合報導】中油高雄煉油廠今天正式關廠,走入台灣煉油產業的史頁。員工昨晚下班後,都拖著難捨的腳步道別。民國七十六年當地爆發轟動全國的後勁反五輕事件,隨著廠方關廠,終於了結二十多年來的環保糾葛。
中油高雄煉油總廠因廠區長期汙染楠梓、後勁,而且工安事件不斷,居民長期抗爭,中央在民國七十九年核定分三期在二十五年內完成遷廠,大限今年到期。
廠區昨天雖沒有舉辦特別的道別儀式,但有感性的員工播放歌手蔡琴的歌〈最後一夜〉,邊走邊哼唱。
「末代廠長」許如凱說,高峰時期,工場達四十六座,員工達三千多人,「廠區內機器轟轟響、上下班門口擠滿人,這些場景都不見了」。
四十六座工場的設備命運大不同,五輕四座工場可能被賣到印尼,低硫燃油工場則移到大林煉油廠繼續運作,其他工場則拆解變賣。許如凱說,工場停爐後,管線會進行吹驅,排空餘油、餘氣才能拆解,預估花兩年。廠區二百多公頃土地未來如何使用,由政府決定。
高雄廠與後勁居民二十多年來因製程排放汙染、氣爆、火警等工安事故,環保糾葛不斷;七十七年間有工程師點火時發生爆炸,並發現廠區附近農田抽出的地下水竟能點燃。
當年帶頭反五輕的後勁社福基金會總幹事李玉坤昨天說,這些年後勁居民像「次等公民」,每天為了家園品質而「緊迫盯廠」,身心俱疲。昨晚早早就離開的曾姓員工則說:「高雄煉油廠確實汙染了後勁,但也造福國家、社會及員工。」
油槽底部破裂造成油料滲漏,汙染土地及地下水,被高雄市環保局列管為整治場址,整治費錢、費時,是目前關廠和遷廠後最棘手的問題;未來如何再活化土地利用價值、帶動當地經濟,將是新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