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長張盛和接受立委質詢,政府打房過頭,房仲業明年底將有二成倒店的看法。張部長指出台灣房仲跟超商樣多,但買房不像買礦泉水那麼簡單,此話引起不少爭議。
據統計,台灣目前約有七千五百家房仲,確實比超商還要多,之所以會一家一家開,當然是短期獲利快速,才會比照連鎖超商模式,各城市鄉鎮,房仲招牌林立。
台灣產業流行一窩瘋,如網咖、蛋塔、炸雞、珍珠奶茶,採打帶跑方式炒短線,任何產業都一樣,一旦市場過度飽和,加上經濟蕭條,惡性循環下,就一間間倒閉,房仲業也是如此。房市最盛的時期,一年交易可達四十萬戶,房仲如雨後春筍般成立。
房仲說來也是墊高房價的因素之一,房仲業良莠不齊,發生不少糾紛,如哄抬房價、佣金抽成過高、凶宅的認定差異等,儘管廣告打得響亮,內容溫馨感人,仍有民眾對仲介的印象不佳。
房地產萎靡不振,房仲不斷在招募人才,但即使政府不打房,世界金融風暴,也會迫使房仲重新洗牌。
換言之,在優勝劣敗的自然法則下,應讓正派經營者繼續生存,投機取巧者淘汰,才符合市場機制。
台灣房價太貴,台北市要十五年不吃不喝才買得起,房地產為暴利產業,炒房的都是大地主和財團,政府不該縱容,打房是必要手段,絕不像柯文哲所言「打房會動搖國本」。
房仲業多寡,民眾並不關心,因為一般人只能望屋興嘆。政府應使房市穩定、供需平衡、降低房價,讓民眾買得起房子,達到「住者有其屋」,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黃誠信(新北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