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院士朱敬一到成大演講。
圖/成大提供
【本報台南訊】中研院院士朱敬一日前以「小校園裡開展狂大想像」為題,到成大演講,期許大學生把從國小到高中逐漸失去的「野性動力」找出來,多一點叛逆,對知識多一點狐疑、不視為理所當然,才能啟發新思惟,吸近了數百名學生聆聽,現場座無虛席,連走道都擠滿人。
朱敬一分享一九二二年諾貝爾物理得獎主Bohr的小故事。他說,Bohr大學時參加物理考試,考題是「假設有一誤差無限小的氣壓計」,要如何測量大樓高度。Bohr的答案是「誤差無限小的氣壓計是不存在的」,如果真的有,將是稀世珍寶,會拿去行賄校長,讓校長告訴他正確答案該怎麼寫。
結果他得零分,老師給他一個補考機會,考試時間是三十分鐘,他到二十五分時還沒有寫出任何答案,老師以為他不會寫,他卻回說:「答案太多,不知要寫哪一個。」最後寫出三個答案。老師問他:「難道你不知道我們想要的答案是什麼?」他回答:「我就是不喜歡寫你們想看的答案。」
朱敬一表示,Bohr的態度就是叛逆,在台灣,這樣的學生應該是活不下去;台大的學生從小到大的答案,都是老師想要的,也因此扼殺了對知識的想像。他表示,多數人的叛逆從國小到高中逐漸被壓抑,大學是「重新活過來的機會」,叛逆指的是對知識保持好奇、狐疑、不視為理所當然。
通識教育 有助做學問
很多人強調要有生涯規畫,但朱敬一說,他從沒做過也不相信生涯規畫,更討厭「不要輸在起跑點」這句話,因為人生沒有起跑點也沒有終點,「大學要大、小學要小,第二名常比第一名好」。他認為高中之前應該都是通識教育,大學一開始也是,反對專業化,因此大學要大,唯有如此才能發現自己真正的興趣。而第二名比第一名好也是有道理的,因為二、三名常比第一名有叛逆性。
朱敬一說,不鼓勵學生培養「讀書的習慣」,因為讀書應該是興趣,有興趣自然會去讀,而不必強迫成為習慣,他個人的學習過程就是叛逆、興趣、沒有生涯規畫、認命,再加上一點傻勁。
他認為,培養領袖人才,應該是在一般的社會中,而不是精英的環境裡,如此才能發展出健全的人文關懷,他鼓勵學生多學習通識課程,才能在自己的專業之外,多了解其他,進而培養出全面的觀察,對做學問有很大的幫助。他希望大家都能保有一些叛逆心,抱著每天是生命的第一天的態度而活,而非最後一天,因為如果是最後一天,會有太多的目的與禁忌,但如果是第一天,就會有最原始的勇敢,堅持做一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