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縣三年前捕獲一尾重達十噸的巨口鯊幼鯊,當時吸引大批民眾圍觀。圖/資料照片
【本報台東訊】巨口鯊全球紀錄僅有一○七尾,台灣東部海域就占了四十尾。專家研究,可能因海底地形和潮流關係,讓東部海域成為適合巨口鯊的棲息地。
巨口鯊為深海巨型魚類,數量、文獻紀錄極少。這種沙魚雖然嘴很大,但和豆腐鯊一樣是濾食性,只吃小蝦小魚和浮游生物,平時在深海,覓食才浮上海面。
台東海域分別在民國九十八年、一○一年捕獲巨口鯊,引起沙魚專家的注意,當時全球紀錄不到五十尾;漁業署三年前開始通知漁民配合通報。
台灣沙魚博士徐華遜日前在台東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演講時指出,目前全球通報數量是一○七尾,其中四十尾是花東這三年捕獲的紀錄。
徐華遜表示,巨口鯊的文獻資料有限,加上數量少,政府也尚未針對巨口鯊進行更深入研究,因此這生物的習性還是很神祕;不過,目前資料發現東部海域某些地形,很適合巨口鯊生存。
台東農業局漁業課再次呼籲,漁民捕獲大白鯊、象鯊、巨口鯊等,請配合通報,以了解國內稀有沙魚種類漁獲狀況及利用情形並供學者專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