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很多大學生認為通識課是專業課淺薄化,課程七拼八湊只是學皮毛,就比較不認真上。「通識教育若不改革,所有人都痛苦!」逢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翟本瑞表示,讓學生動手做、不再「神遊」,並要求每門通識課至少要有五分之一內容具備創新教學模式。四年後,逢甲不會再只有老師上課、學生聽課的傳統通識課!
翟本瑞以自己開過的課程「網路文化」為例,他每次上課至少準備一百多張投影片,「用心備課,學生卻冷得不得了」,讓他開始體悟通識教育必須徹底改變。因為現有教育制度下的課程太枯燥,學生才沒興趣,「老師沒有找到感動學生的模式,學生就不會動起來!」
逢甲大學在過去兩年半,鎖定校內約三十堂通識課作為專題製作課程,實驗學生本位的翻轉教學,課程包括3D列印、社會企業、室內設計、觀光美儀與國際禮儀、音樂劇演出等。學分數分配均為兩學分,授課時數可彈性增加,期末進行「公開性」成果策展,形式包括:照片、電子書、攝影、展覽、表演活動、模型製作、研討會與研究報告等。
翟本瑞說,很多學生非常有潛力,專題製作課程能提供他們發光的舞台。雖比一般課程辛苦,卻更有成就感,很多學生都說這是他們這輩子修過最精采的課。證明自己不是「草莓族」。
台科大通識中心主任游適宏表示,通識課主要是提供學生點、狀的體悟空間,讓學生透過活潑、趣味的教學方式,產生不同視野,例如取個精采的課程名稱,或是找名家來上課,都能吸引學生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