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客
聞一多是民國時期著名的學者、詩人。他最初的成就來自於詩歌創作。進入青島大學任教之後,聞一多在「新月派教不了古代文學」的質疑聲中,決定放棄詩歌創作而埋頭於學術研究。
雖然經歷了一段苦悶的心路歷程,但最終還是苦盡甘來,成功地邁入了學者的行列,他創作的著名神話專論《伏羲考》震驚了整個學術界,這也是聞一多一生最輝煌的時期。
好為人師的聞一多,自然不會藏私。聞一多有兩個最得意的弟子——陳夢家和臧克家。為了鼓勵自己的弟子,他語重心長地告誡他們:一個寫詩寫得好的人,做研究工作也一定會作得好!
陳夢家對恩師的教誨心領神會,逐漸地淡出了詩人行列,轉向史學研究。留美期間,將多年蒐集到的資料彙編成《美國收藏中國青銅器全集》。新中國成立後,陳夢家毅然回國,埋頭於古文字研究,寫成甲骨學名著《殷墟卜辭綜述》。完成了由詩人向古文字學家、青銅器研究專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的華麗轉身。
而臧克家卻誤解了聞一多的話,他的理解是:寫詩會磨練人的心性,詩人有能力進行學術研究,卻未必一定要從事學術研究。
正是基於這種誤解,臧克家終生從事詩歌創作,由於時代的原因,詩歌的創作也愈來愈政治化,所以臧克家終其一生,沒有取得更大的成績,當然也無法與陳夢家相提並論了。
聞一多同樣的一句鼓勵,卻產生了兩種不同的效果。這可能與陳、臧二人不同的靈性及識見有關;但也不得不說,聞一多忽略了孔子提出的著名教育原則——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