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館研究員在舊香蘭遺址發現的大白鯊魚牙。
圖/李蕙君
【本報台東訊】距今四千年前的史前人類,已能捕捉各式沙魚,二千年前的史前人甚至能與大白鯊搏鬥。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研究員吳意琳二○一二年至二○一三年間,在東河鄉都蘭灣附近潮來橋進行考古挖掘,發現許多魚類骨骸,推測時間距今三千九百年至四千四百年。這是台灣考古界難得一見非以沿岸採集生態遺骸為主的遺址,吳意琳邀請研究沙魚多年的徐華遜博士進行分析判斷,昨天共同討論。
徐華遜表示,這批標本魚骨偏多,沙魚屬軟骨魚類,他從可辨別的軟骨中分析出鼠鯊目、白眼鮫目的沙魚,若要再細分,從魚牙可辨視出包括丫髻鮫、灰鯖鮫、鋸峰齒鮫等沙魚種類,「其中一個魚牙可是一條長三公尺、重可能達三百公斤的灰鯖鮫」。
徐華遜對史前人類捕捉沙魚技能也覺不可思議,推測這些沙魚能浮游海面,可能以延繩釣或垂釣方式捕獲,但要大量捕捉也不容易。吳意琳表示,潮來橋遺址發現一疑似魚具的石器,她比對過澎湖出土的遺址,極似斷裂的魚鉤柄。
吳意琳指出,潮來橋遺址出土魚骨標本很零碎,陸續拼湊中,應有數百件,雖尚不知祖先如何謀取海底資源,但揭開新石器時代人類另一種生計模式面紗,面對海洋,他們除了採集沿岸生物,也能獵取海底生態作為食源。
不過,另一處距今約二千年的太麻里舊香蘭遺址魚骨、魚牙同步曝光,更顯現早期人類先進的漁獵知識。研究員李坤修表示,該處遺址有八千零四十一件魚骨,其中五千多件是魚牙,包括十五件大白鯊牙齒。
當時已邁入鐵器時代,也發展出青銅器技術,人類在製作各種獵捕器具的技術已純熟,從出土的組合魚鉤等釣具可見一二,材料來自動物骨頭或鐵材,部分魚鉤用法還與當今釣具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