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五代同堂和樂融融的畫面,和現在老人照顧老人的鏡頭對比,有點淒涼,有點無奈,但這是不可逆的事實,也是不可避免的趨勢。也提醒我們人生規畫要有新思惟、新作法,否則人生下半場會很辛苦,甚至難過。
台灣高齡化速度已是世界之冠,根據全台第一份人瑞大調查,七成人瑞由七十歲以上子女照顧,「老老照顧」顯現,專家認為,面對即將到來的超高齡社會,我們對人生規畫需要全新思維。
農業社會只要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辛勤耕作,努力收成,老來生活就無憂無慮,加上人與人相互關懷,彼此互助,享受清福,並無問題。但現在社會日新月異,變化難料,加上家庭結構改變,大家庭變為小家庭,人與人疏離,人口老化,少子化嚴重,老人照顧老人成了常態。
要有穩定安逸的晚年,健康與老本是二要素,如果缺乏其中之一,自身難保,一旦七十歲子女要照顧百歲父母更是力不從心。
台諺:「少年未會想,吃老嘸成樣」,以往觀念都是「一切等老了再說」,現在這種想法緩不濟急,尤其當父母與自己都「老成一堆」,沒有健康的身體和足夠的金錢,老境會非常痛苦淒慘。因此幾乎進入職場,就要開始規畫,骨本老本不可忽略。
偏偏現在年輕人強調當下,不看未來,吃喝樂玩樂,有錢就花,到老仍「赤手空拳」,自己活都有問題,如何有餘力照顧父母?
這是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也是值得省思的話題,唯有及早規畫,慢慢落實,才能創造無憂無慮的晚年。
莆田客(台北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