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的〈我可以稱台灣中國人〉精彩極了!以近九旬的高齡,言人所不敢言,道人所不能道。膽氣、見識自是非凡!為這紛擾不堪、是非混淆的台灣社會注入了一劑清涼散。
台灣的先民無論先來後到,絕大多數都是從大陸飄洋過海,歷風濤巨浪而來。或為謀生,或為避秦而來的。從早期開墾此土之備極艱辛,與後來者之共同經營努力。好不容易經營而有之此一塊安樂之土,享著安和樂利,自由、民主的生活。尤其繼承的中華文化沒有斷層。在宗教上的平等下,佛教之盛可比擬大唐盛世。何等榮幸!何等殊勝!值得我們繼續珍惜、維護及發揚光大。
就語言而論:一般所謂的「台語」,即是「閩南語」;更應正名為「河洛話」(先輩們都以此為正港的說法)——即黃河、洛水,乃屬中華文化的發源地,所謂的河圖、洛書之出處。即便是客家語亦從中原傳來。其他各省的方言,恐怕都還落在後頭呢!況且,台灣的風俗、節日(如:年節、中秋、端午等)、神祗(如:觀音、關公、媽祖等),請問是哪裏傳來的?總的來說,就語言文化來說台灣更具格代表中華文化的「中國人」(中國二字,在先秦典籍中即常見之。蓋因我華夏之族處於四夷之中,或謂居在四海之內,而得名)。
日人.山本新秀村新二編的《湯恩比的中國觀序》:謂英國歷史學家湯恩比說:「中國文明是偉大的,具有未來性的。」「湯恩比博士晚年研究的核心思想:二十一世紀的人類共生,需要孔孟儒學與大乘佛法,才能為全球帶來安定與和平的社會。」所謂「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正是湯恩比所提出的觀點。別人為什麼要肯定你?其中值得反思!但當別人都在肯定你的時候,我們卻要自我否定?豈不奇怪?
日人.池田大作在紀錄他與湯恩比的對談中,湯氏的答話表示,若有來世:「願意生在中國。因為我覺得,中國今後對於全人類的未來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是生為中國人,我想自己可以做到某些有價值的工作。」台灣社會近年流行哈日、哈韓,殊不知日、韓文化的底蘊都發源於中華文化。湯氏曾明確地說:「日本文明與朝鮮文明、越南文明都是中國文明的衛星文明。」
八十年代七十五位諾具爾獎得主,聯合發表之《巴黎宣言》中,他們有著一致的看法,即在二十一世紀人類為避免走向毀滅之路,唯有學習東方聖賢智慧 -- 孔孟學說與大乘佛法。英國名哲學家羅素也說:「儒教或老莊的學說及作為民間信仰的道教,…和…中國佛教,…互相影響,…形成中國人的智慧。」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曾說:「要不是新加坡大部分人民受過儒家思想的薰陶,我們是無法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的。」其實亞洲四小龍,何一不是受過儒家思想熏陶的。中華文化之本質即具有堅忍性、包容性、多元性與平等性,有世界大同的理想,有悲天憫人、民胞物與之精神。此為西方所無。而所謂文化之精萃,關乎國家、民族靈魂與命脈所繫,至關緊要。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借徑於他人之說法,可能更能助我們來了解自己。中華文化是無價的智慧家產,也是無比的軟實力,自動拋棄可謂智乎?總之,無論就語言、就文化(我們沒有經過文革,文化傳統從未斷過)而論,「台灣的中國人」,不但不應以做為中國人為諱、為恥,更當自豪的說:「我們才是真正傳承中華文化的『台灣中國人』!」
星雲大師的話,發人深省,心有戚戚焉,因道心中所感如是!
熊琬(台北/政大中文系退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