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媒體爭相報導人口問題探討,無論人口老化、少子化,學者專家警告,已是國安層級問題,這絕不是危言聳聽,大自兵源人力欠缺,小至祭孔找不足佾生,在在顯示不能不重視了。
台中市每年「祭孔」,八佾舞都由鄰近孔廟的力行國小擔綱,近年少子化衝擊,學校要選出六十四名佾生,愈來愈困難,八佾縮為六佾,今年不得不變通找兩名「女佾生」充場,成了新聞。
不只祭孔,學校從幼園到大學,國高中職至碩博士班,沒有不缺生源的,不是降格以求,就是關門大吉,與教育有關的行業,諸如書店、校服業也都萎縮,難以生存。
「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的年代,兵力不足不是人力不夠,而是觀念問題,現在兵源不足與少子化脫離不了關係,少子化問題不解決,未來要靠「傭兵反攻大陸」不是笑話。
經濟舉世不振,靠外銷拚經濟的台灣,經濟惡化快速明顯,財經官員搜盡枯腸,想以擴大內需,作為創造消費良方。
問題是內需也要有消費市場。根據專家說法,一個像樣的企業,需有六千萬人口的消費市場才挺得起來,台灣只有二千三百萬人口(少子化後更少),本來就「成事不足」,許多企業只好往國外發展,美其名「國際化」,其實就是找生路,尋求國外消費者,擴大市場。
舉目望去,台灣因人力不足,仰賴外地人力比比皆是,早晚社區公園,外傭照顧老人病人到處可見,好像小型聚會。
台灣百歲人瑞愈來愈多,國民長壽固然可喜,但國家的人口結構老中青要有一定比例,才能正常成長運作,如果失衡就像船失去平衡,無法前行,還有翻船的危險。
人口養成培育不是一朝一夕可達成,需要有效良好的人口政策,祭孔佾舞由女生擔綱補足,這是一個警訊,值得主政者、官員和人民重視,唯有整體腦力振盪,共同獻策,一起努力才能見效。
煮字(台北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