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路寒袖 作家
執筆人:路寒袖 作家
九月中旬,台中市文化局於文藝復興的基地─台中文學館的百年大榕樹下,舉辦一場熱鬧的文學獎頒獎典禮,頒發文學貢獻獎及創作獎,老中青三代作家雲集。這場盛宴,絲竹幽幽,管絃齊鳴,不只聽見母語、華語詩歌獻唱,也看到諸多新生代的寫手,從資深作家的手上接過了榮耀的獎座或獎狀,文學火種,一代傳一代。驚喜的是,現場也出現很多就讀國中、高中職的小作家,讓我彷彿又撞見自己四十年前摸索在文青路上的身影。這群小作家,雖然初出茅廬,神色略顯靦腆,卻掩藏不住光采與自信。我為他們高興,也為台灣暗自慶幸,因為文學志業,繼起有人。
我的文學之路,起源於威權的年代。在那個反共抗俄、集體主義籠罩的肅殺氛圍中,我從國小參加八股文式的作文比賽,透過一次次獲獎的鼓勵,建立了書寫的自信。
一直到考上台中一中,住進台中文化城,與同學共組了「繆思社」,日日夜夜,透過創作與辯證,以及庶民文化的不斷追尋,終於輾轉掙脫黨國意識形態的幽靈,文學靈魂得以徹底解放,高飛於自由的文學天空。
台中是個擁有文化傳統的迷人城市,過去如此,現在也沒變。一九二○年代,台灣島內有三大傳統詩社:台中櫟社、台北瀛社、台南南社,其中,影響力最強、活動力最盛、最有抗爭意識者,首推台中的櫟社。當時,透過台中在地的文士鄉賢,櫟社結合台灣文化協會,匯集成一股文化旋風,引領社會改革的風騷,成為台灣社會的進步力量,並且型塑台中成為首屈一指的「文化城」。可見,文學風潮影響了台灣,改變了台中。
象徵文化城發電機的「台中文學獎」,今年是第四屆,但若從縣市合併前的文學獎起算,則早已堂堂邁入了第十七個年頭。今年,我們的總獎金一百三十八萬元,是區域文學獎之翹楚,投稿件數多達一千餘件,也可抗衡全國性的文學獎,無論是小說、散文、現代詩、童話等作品皆為上乘之選,而且英雄出少年,壓倒了不少作家級的寫手,真可謂後浪推前浪。
所謂「向陽花木早逢春」,為了向下扎根、推廣文學書寫風氣,讓眾多的後輩能直探文學祕密花園,避開我迂迴走過的幽暗冤枉路,今年,我們特將獎項稍作調整,增設了「青少年散文類」,向台中市內的高中職、國中廣發徵稿帖,並聘請作家現身說法,透過數場演講,深入校園廣泛宣傳,獲獎名額高達二十六位。
一顆文學種籽甦醒,要有良好的環境。綜觀台灣作家的文學啟蒙,大都始於國、高中階段,本屆台中文學獎新設「青少年散文類」,其目的就是要舖設文學溫床,給幼苗扎根的機會。果然,徵文辦法發出,校園投稿如雪片飛來,熱烈超乎預期,到處都聽見文學種籽甦醒的聲音。美國氣象學者勞倫茲(Edward Norton Lorenz)曾以「一隻蝴蝶在巴西叢林搧動翅膀會在德克薩斯引起龍捲風」的現象,來闡釋他的氣象理論。我們深深期待,今年的台中文學獎,透過這樣的創意與改變,也能引發「蝴蝶效應」,掀起台灣文學界的颶風,讓今天的小作家,成為明日的大文豪。
台中作家縱橫文壇者比比皆是,但以往因謙遜低調或宣傳不足等因素,象徵資深與榮耀的「文學貢獻獎」卻多次從缺。
今年,文化局團隊化被動為主動,透過各種管道積極宣傳,參與角逐者終於遽增為八人,而這些作家各有千秋,經十五人評審團嚴謹而充分的討論,最後,由散文名家廖玉蕙出線。台中女兒廖玉蕙教授,著作等身,擅長社會氛圍與個人生活敘述,文章健朗活潑,自成一格。除了筆耕之外,她並身體力行,投入社會公益、文學推動,最近,並積極回饋故鄉台中,展開一連串「義講」活動,文壇與社會影響力兼具。她之榮獲「文學貢獻獎」桂冠,實是眾望所歸。
這場文學表揚的盛會,處處閃爍著靈光與喜悅,但願,全國各地的區域文學獎跟「台中文學獎」一樣,鼓勵多元書寫,像台中文學館的大樹一樣,開枝散葉,庇蔭文學創作者的靈魂,讓他們創作出更多精采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