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從植樹節談政府的環境能源政策

 |2007.03.13
450觀看次
字級

昨天是國父孫中山先生逝世紀念日,但在政府如火如荼進行「去中國化」的同時,國父遭到池魚之殃,不但在教科書中將「國父」的字眼去除,更不用說「紀念」這位具有國際觀、民主觀,而且真正博愛濟世的思想家。政府如此舉措,只凸顯心胸的狹隘,無補於實際,但就同日也是植樹節的意義而言,我們認為政府除了做些「植樹」的搶鏡頭動作之外,更應該放棄政治考量,提出一套有利於環境、經濟和社會永續的環保能源政策,才對得起人民。

植樹對於飽受土石流危害的台灣而言,不止具有環保效益,既可保護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又能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因此,相對於政府動不動就來的一堆經濟口號,例如現在的「大投資、大溫暖」,花費鉅資又要搞一些不急需的建設,甚至破壞環境、製造污染,還不如鼓勵民眾多多種樹,讓台灣更適合人類居住。因此,我們希望政府除了做些宣示植樹的動作之外,更應該多拿出具體的行動來推廣種樹護林。

另外一方面,據報導,執政黨對於日前廣受矚目的「能源稅條例草案」,似乎已經轉向冷處理的態度,反而將「再生能源條例草案」列為優先法案。我們很擔心,如果消息屬實,這不但代表政府心態的偏差,更是嚴重錯誤的政策。

眾所周知,台灣缺乏能源,幾全依賴進口,能源安全缺乏保障;偏偏政府又錯誤的施行「壓低能源價格」的政策,以為可以照顧民生大眾,殊不知刻意壓低能源價格的結果,不但造成能源浪費,也降低能源效率,更加速可貴資源的耗竭速度,又排放大量污染物,增加溫室氣體的累積。之後,又必須花費龐大的資源去從事環保的防治,甚至於用納稅人的血汗錢來補貼「再生能源」產業,前後自相矛盾,更讓自己的能源供應安全陷入險境。

有識之士早已提出「能源價格合理化」的政策;而除了能源市場的自由化,由生產、進口業者反映國際價格外,課徵「能源稅」來反映外部成本,可說是一套最有力的經濟工具。立法院當初提出能源稅條例的初衷,無非就是為了台灣永續發展的前瞻想法,行政機關實在應該大力配合才是。

也許有人會擔心能源稅課徵後,會對產業競爭力和所得分配產生負面的衝擊。其實,如果能夠秉持「稅收中性」的原則,也就是將能源稅新增的稅收,用於調降所得稅或是補貼大眾運輸,則不但可以抑制能源浪費,減少污染和溫室氣體排放,更可以營造台灣為低稅負的投資環境。甚至提升能源效率,再生能源技術、產品的研發,及技術服務產業即可蓬勃興起,根本就不需要依賴「補貼」,實可獲致「三重效益」。

我們呼籲政府,少做太多的政治考量,多提出好的配套措施,「能源稅」對產業、經濟和所得分配都有正面助益,更能兼顧台灣生態、社會、經濟和財政永續的目標,這才是紀念國父和植樹節的真義。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