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宜興大覺寺。圖/慧延法師提供
獻給大師的一封信大覺寺培訓班
轉念 尋找佛心
陳憶雯:人人均有佛性,人人都是未來佛,這是我來到大覺寺學習佛法後,最讓我有感觸的一句話。師父您說,每個人都有一顆佛心,但因隨著自己的貪欲、執著、嗔恨,而逐漸被淹沒。所以,我們在學佛修行時,就是尋找自己的佛心。
這讓我想起在這裡學到的兩個字:「雅念」。知道這兩個字的人,都知道轉念的重要性,但遇到現實時,能否保持心不隨境轉,就是真正考驗。在和眾人相處中,想起師父您經常說的三句話:不計較、不礙事、一切都是當然的。於是當自己遇到事情時就說:好、沒關係、沒事。一是說給別人聽,給人歡喜,二是說給自己聽,讓自己放下執著,學習規矩、學習聽話、學習突破、學習感恩。
我不知道將來有沒有因緣全心向佛,現在先認真完成學業,並且利用未來兩年大學生活的課餘時間,積極參與佛光山各道場的活動,發揮做為一名佛光青年的力量。再一次感謝師父您對佛教事業的奉獻,對青年的關愛。
修行品德
丁嵐:我要繼續培植自己的福德因緣,要發心、勤勞作務等。不管是在工作中,還是生活中,要學會忍耐和堅持。面對委屈、喝斥要接受,心中不要有怨恨、不平,這些品德都是從生活和工作中修行培養的。不是每一個人都有顆聰明的腦袋,但也不是聰明的人都很厲害,不過良好的品德是我們都必須要具備的。
點亮智慧
楊秋蕾:「智慧」是我所想要的,因為無明、愚痴,不會轉彎,曾經思考,我究竟要如何開智慧?看到師父您,我明白了!一切皆在當下,在做中學,定中生慧,只是要先去做,空想是無用的。師父,您就是我們的明燈,在看到您的那一瞬間,猶如黑暗的房間裡忽然開了一盞燈,四下通透了,您的光亮蓋過了白塔的燈光,是真的照射到了我們的心裡啊!
改變自己
黃明君:師父談到希望,恰巧這幾天自己也在思考「希望」,我觀照自己的困惑,是欠缺一份令生活堅定不移的信心,我會畏懼生活與人際關係,擔心自己的抗壓力不夠,也擔心自己不甘平庸,不願意成為他人的手下。希望,就是我們的心光,要照亮自己才有希望,我來到大覺寺,或許這就是冥冥之中安排的希望。重新開始學習生活,從走路到行堂,這些都是改變自己的希望。
永保真心
謝金燕:見到師父您第一眼,不是把您看做為一位高僧,更多的是將您視為我的爺爺。師父您教導我們要不計較、不比較,更將您的親身經歷說與我們聽,我們的苦怎及您的千分之一啊!您是佛陀的化身,集慈悲、喜捨、聰慧、莊嚴為一身。現代的人雖然見面都會噓寒問暖,但真正內心卻是空的。所謂世態炎涼,冷暖自知也就是如此吧?師父您多次強調品質,這點我會牢記在心,做個有心、有品質的人!
忙是營養
薛文雅:師父開示「忙,就是營養。」忙不是瞎忙,必須有目標、有希望,為理想而奮鬥,才是一種正確的堅持,這樣忙碌才是有價值。過去很多時候總覺得自己忙,卻又不知道自己在忙什麼,時間還是照樣流逝;明明沒幹多少事,卻還覺得累。今後我會學著善思、善用時間,努力靠近「忙就是營養」的理念。
找到希望
楊曉佳:師父為大家開示講解,說人要有希望,以前所想的希望都是物質上的,想要什麼東西,希望得到什麼。可聽了師父的一席開示後,明白「希望」不同以前認知,而是無所不在的;希望是一種目標、是一種力量;希望是愛心,生活也是一種希望。所以,有希望就有精采的人生,有活力才算是認真的生活。
力量 來自發心
周海燕:弟子從師父開示中,聽到了未來中國大陸佛教的希望,也看到了自己的希望。長期以來,弟子一直在尋找中國大陸佛教的方向,四面蒼茫,環顧宇內,誰為十億同胞信仰的舟楫,誰能為這個苦難的民族,找到新的精神力量,樹起民族文化的脊梁?師父為我們點明了希望之燈,弟子怎能不歡喜振奮,發心立願?
從師父書中,弟子讀到「為教吶喊」的心聲,是「以眾心為己心」的悲願,是師父真誠的告白、殷切的希望。身為弟子,言不能傳佛陀教理,行不能契師父心法,實在慚愧。而師父在為漢傳佛教開闢康莊大道的過程中,所遭遇的種種委屈、挫折,又怎能不讓弟子動容落淚!
在大覺寺工作的日子,弟子經常被感動,也學到很多,法師們為教奉獻精神令人崇敬。只是弟子慚愧自己有諸多不能,做事不夠靈巧,唱誦也不好。尤其佛光山注重國際弘法,弟子外語又不好,思來想去,總覺得自己沒有什麼用處。聽到師父開示後,弟子感動不已,師父說:「有希望就有力量,有力量就有發心,有發心就有來路。」弟子要做一個充滿希望的人。
不看不聽
劉玲:師父因為身體原因,眼和耳功能都有很大的退化,但您說也有不看不聽的樂趣。這句話帶給我的感受很深,在工作、生活中,經常有太多是非,太多不和諧因素,這是無法避免卻又會深深影響心緒的,如果有善巧的不看不聽,這對人生相當有益,這樣的方式讓我很受用。
為眾發聲
王娜:在您這次開示中,學生收穫很多,有兩點讓我有如獲至寶的歡喜。一、做事要站在佛光山的立場,對未來計畫、想法,要常親近善知識,與他們溝通。我是一個不愛說話的人,對未來雖有很多想法,但因自己的怯懦,總是一次次話到嘴邊又嚥回去,最終讓事情走了偏路。二、我們學習的內容,首先要被大眾所需要,比起個人興趣,重要的是先學好如何給信徒力量。
勇敢承擔
李坤梅:師父一路講來,用「希望」兩個字貫穿全場。很感恩師父讓我對佛教有更堅定的信心,最初接觸佛法時,沒有善知識引導,自己看書學習,其實很害怕。來到大覺寺後,我看見了方向。師父說過,要有佛教靠我的精神,在這樣大環境下,每個人更要勇於承擔,如果做為佛弟子都沒有改變現狀的勇氣,那要靠誰呢?師父也有講過,自己都沒有希望,怎麼給人希望呢!所以希望來自自己。
無得失心
吳玲玲:師父您與您師兄的那段經歷,曾經在被比較時,向來聰明過人的師兄,被視為充滿希望寄託的幼苗,可師父您並未因此而覺得世俗眼光不公,也沒有因此而對自己失望放棄。這段經歷讓我了解,別人說什麼都不必太在意,任何懷疑、否定,都不應該對自身造成消極的作用。相反,因為這些聲音,我們才應該鼓起勇氣、信心,做好自己。能力高低、成就高低,這些都不是可以預知的。同時,我們努力並非為了證明什麼,只求凡事盡力,對得起自己而已。
發願供養
李琛:我希望未來青年的眼中,看重的不只是金錢、美貌和利益,更能有富饒精神、熱情笑容和長遠眼光。我希望未來青年都能在佛教裡供養自己的專長,在為眾服務中得到生命的昇華與滋養。我希望供養自己的音聲,錄製佛教有聲文學,創辦電台節目,通過網路傳揚人間佛教。且從大師著作中尋寶,不斷超越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