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國人一年吃掉一千億元保健食品,多到可蓋一點五座台北101大樓!《健康遠見》雜誌昨天公布一項「民眾保健食品消費行為」調查,發現補充營養、消除疲勞,是台灣人吃保健食品的兩大主因,而常吃產品以維他命排第一,其次為鈣片和葉黃素。
早上一顆綜合維他命,下午感到疲累再吞一顆B群,飯後怕便秘,還要喝一瓶優酪乳來幫助腸道,台灣人愛吃補,根據統計,一年可吃掉一千億元的保健食品,可蓋一點五座台北101大樓。
常吃民眾 沒想像多
《健康遠見》「保健食品消費行為調查」,七月中針對全台一千名、二十五歲以上民眾電話調查,調查結果意外發現,常吃保健品民眾只占三成七,沒有一般想像中來得多。
台灣營養基金會副執行長周怡姿說,只有三成七民眾回答有吃保健食品,可能是多數人對保健食品的定義與認知不夠,因此雖然有吃,卻不知道包括養樂多、優酪乳、乳酸菌、健康茶飲,甚至傳統食物的燕麥、高鈣奶粉等,其實「都算保健食品」。
周怡姿表示,台灣保健食品有一千多種,但民眾千萬別把它當「護身符」,「營養還是從天然食物中攝取比較好」。林口長庚腎臟科主任顏宗海也贊同營養師的看法,強調除了某些情況特殊、需靠保健食品補充維生素的民眾,如洗腎病人因為身體代謝需求,可補充B群外,「一般都不建議服用」。
「保健食品非吃不可?還是天然的尚好?」同為腎臟科名醫,顏宗海表示,飲食均衡就能攝取該有營養,保健食品多會添加賦形劑、防腐劑、色素等,吃多只會增加腎臟負擔,因此他自己不吃,也不鼓勵病人吃。
新光醫院腎臟科醫師江守山則說,文明病多起於偏食、亂食,正常飲食對多數人來說是知易行難,「適時補充,仍有必要」,前提是要蒐集正確資訊、懂得慎選。
江守山說,自己與妻子,都可算是保健食品的受益者,他因小時候髖關節受傷,步入中年後舊傷復發,一度症狀加重,差點要換人工關節,靠吃葡萄糖胺、軟骨素才保住關節的健康;太太前幾年視力退化,眼前經常「一片霧」,在吃了三周葉黃素後,才開始「眼睛一亮」。他強調,「只要你聰明吃、先做功課再吃,對身體其實有益無害」。
兩位醫師都以臨床的經驗,提醒腎臟病人與其他罹患慢性病與癌症病人,吃保健食品之前,除了要睜大眼睛、慎選產品,更要徵詢醫師意見,以免適得其反,「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調查顯示,國人最常吃的保健食品以維他命排第一(約六成七)、鈣片第二(約二成四)、葉黃素或玉米黃素第三(約一成二)、魚油第四(約一成);曾購買保健食品民眾,每月花五百元以下約占兩成五,另有兩成五每月花費超過兩千元。
吃的理由 補充營養
調查指出,民眾吃保健食品的理由,以回答「補充營養」的兩成七最多,其次為「消除疲勞」的兩成六,而想強化骨骼和保護視力的人也不少,清楚對應著民眾吃的保健食品種類,如吃維他命是為補充營養,吃鈣片是為強化骨骼、吃葉黃素是為保護視力。
調查同時也對比網路大數據,找出網友熱搜的「十大保健食品」,榜首正是維他命B群,其次為雞精、魚油、綜合維他命、葡萄糖胺等,「抗過勞的保健食品」最受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