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朱雲鵬
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
執筆人:朱雲鵬
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
蘆洲,位於台北盆地西北,是大漢溪與新店溪的沖積沙洲,最早名為「河上洲」,就是因為其地勢低窪宛若居於河上。
古代的蘆洲是一片水澤,兩岸蘆草叢生。秋季蘆花開放之時,往往吸引文人趁著晚潮,泛舟穿梭於沙洲之間,遠方漁笛陣陣,洲間鷗鷺歸巢,波光月色映著蘆花,自成一片景色,稱為「蘆狄泛月」,是當時淡水八景之一。因為鷺鷥聚集,又有「鷺洲」的別稱。
蘆洲土壤肥沃,適於農耕,因此早年附近都是田地,但因為地勢低漥又受淡水河潮汐影響,經常會淹水,每逢大雨颱風,道路時常積水及膝,須要以舟代車作為交通工具,據說嚴重時甚至郵輪才能出入。許多農田還因為嚴重海水倒灌、土壤鹽分過高而被迫廢耕,地價一直很低。
一九六三年,在田的中間,豎立了一所天主教的中學,徐匯中學。徐匯中學是天主教耶穌會於一八五○年徐光啟故居—上海西郊徐家匯,創設的一所新制學校,當時叫作「徐匯公學」,是清末西學東漸的重要學校;一九三二年改制為初、高中各三年,定名為「徐匯中學」。一九五一年,徐匯中學校長被捕入獄,死於獄中,學校被中共政權接收,後在校友及耶穌會的努力之下,在台復校。
一九七○年代以前,徐匯中學初中部是台北縣男生第一志願,學生錄取標準極高,可以比擬公立學校。當時,徐匯中學對學生的管理非常嚴格,學校四周圍牆很高,圍牆上還有鐵絲網,並且規定學生一律住校。晚上飯後七到九時三十分在一間大堂裡數百人一起晚自習,講台上有一位外籍修士監看學生,有睡覺的會被叫醒。這些修士們奉獻於教育,以身實踐校訓「成己達人」的精神令人敬佩。不過對於崇尚自由的學生像筆者來說,限制性太大,不習慣;當然群體生活的經驗仍是珍貴的回憶。
滄海可變桑田,何況原就是桑田。從清代可以泛舟映月的沼澤地,到一九六○年代淡水河和觀音山環抱的平野良田,近半世紀之後,疏洪道讓蘆洲逐漸遠離淹水噩夢,林立的電塔地下化改造為公園,捷運蘆洲線開通,就設站在徐匯中學門口。現在沿線重劃區的豪宅聚集,高樓如雨後春筍般立起,吸引許多都市人口移入,目前蘆洲人口已近二十萬人,幾近大型都會區標準,是台灣人口密度第三高的都市市轄區。
蘆洲繁華了,可惜的是,房價也節節高升,從原來純樸的農、工聚居地,驟然轉變為氣派挑高的豪宅新聚落,據營建署發布二○一五年第一季房價負擔能力指標統計,全國房價可支配所得比為八點四六,但台北市占所得十六倍,是全國第一名,新北市占所得十三倍,居全國第二,而且離第三名的台中市八點五倍有一大段距離。
一般年輕人買不起房子,是一個重大的問題。如果是遊手好閒、無所事事的年輕人也就罷了;如果是辛勤工作的年輕人,所賺的薪水就同儕來講也不算差,還要不吃不喝十三到十六年,才能買得起房,那這個房地產市場就有問題了。在這種情況下,最好的辦法就是把這部分的住宅供給,從一般房地產市場抽離,另外由政府統籌供應,就像新加坡的組屋一樣。
新加坡能,為什麼台灣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