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阮愛惠專題報導】台灣民謠歌王劉福助,半世紀以來,把深具在地特色的俗諺俚語融入詞曲演唱,唱響他在台語歌壇的國寶地位。
說到台灣民俗歌謠,一定會提到「劉福助」三個字;他的歌聲不只巷弄市集中廣傳,也常得到「金」色光環加冕,民國七十五年,他以「十憨」專輯得到金鼎獎;八十四年,他更「二十四節氣專輯2」,獲得金鼎獎最佳演唱獎及金曲獎最佳作曲殊榮。
劉福助的父母都是福州人,他在台北出生成長,祖母依農業社會習俗過日子,劉福助十六歲為了幫助家計,到電台唱歌,十七歲開始全台灣巡迴演唱,貼近土地和社會人情的生活方式,成為他寫歌的題材及演唱型式。
安童哥買菜 紅遍全台
民國五十七年,劉福助自譜自唱的〈安童哥買菜〉﹕「安童哥仔囉,我一時有仔主意,匆匆行利都匆匆去,上街到菜市彼囉菜藍珍噹耳囉。我雙腳行入到菜市擱開嘴叫一聲,頭家仔……」當時這首歌紅遍全台,至今無人比他唱得更有味道。劉福助因為這首歌大受歡迎,開始創作台灣情懷的歌謠。
劉福助非科班出身,但他天賦聰穎,識譜能力很強,任何歌曲到他手中,稍微推敲,就能哼唱。寫歌也是天份,生活中看到的、聽到的、本地的、外來的曲律,都能化為他創作的養分。他亦從地方戲曲如南管、歌仔戲中找到很多靈感。
至於歌詞,都描寫生活百態,如男女情愛、工作倫理、家庭相處之道,雖然都是小情小事,卻深深打動人心。
台灣地名歌 典故傳承
一九八○年,台視推出閩南語連續劇《嘉慶君遊台灣》,主題曲中唱到:「……古早屏東是阿猴,高雄又名是打狗,台南古都赤崁樓,永康叫做埔姜頭白河舊時是店仔口,北斗土名是寶斗……」一首歌中,提到好幾個台灣縣市古地名,引發劉福濃厚的興起。他心想:「台灣這麼大,怎可幾句就唱過?很多老地名,後代人應該要知道。」於是他著手研究,開始寫台灣的地名歌,一寫,才發現寫不完,到處都有這樣的典故,值得傳承保留。
劉福助於是展開長年的台灣地名歌的創作和演唱。這個計畫多年前曾獲前新聞局副局長洪瓊娟的肯定和鼓勵,本來預計提撥數百萬的經費補助他。後來好事多磨,歷經政黨輪替,最後以新聞局兩百萬、文化部五十萬共同補助結案。「雖然差很多,但有總比沒有好。我請來台灣第一把交椅的翁清溪擔任音樂工程總召,用五、六十人的大樂團,專業的混音、合聲、配唱……,我絕不以電腦音樂隨便彈彈唱唱,結果,只好自掏腰包,貼了好多錢。」他苦笑著說。
畢生創作精華 福爾摩沙
堪稱劉福助畢生創作精華的「福爾摩沙—你我的台灣,唱給你知」專輯,共收錄二十九首地名歌,其中苗栗、嘉義、台南、高雄、屏東及馬祖六地的歌,因劉福助還不滿意,暫時未收進。此外,他還放進了十六首鄉土趣味十足的台灣童謠舊作如〈觀音佛祖來保庇〉、〈殺生咒〉、〈大人愛賺錢囝仔愛過年〉等,引起四、五十歲以上的聽眾回味過往時光。
劉福助說:「出版這套作品,心情上覺得完成了該做的事情,但也感到很寂寞。現今CD通路很窄,不知如何流通這樣的東西?但我知道它們是寶,老台灣的情感和智慧都包含在裡面了,能向台灣全民呈現這套作品,也是我這一生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