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迷思 軟實力更勝競爭力

文/艾兒莎(Elsa) |2015.09.20
1607觀看次
字級

台北市長柯P在上任後說了一句豪語「八年後超越新加坡」,每次採訪我的媒體都問我對這句話的看法,而我的回應是:「不可能。」

為什麼我堅決相信不可能?因為我先否定這句話的邏輯,再者,新加坡和台灣是兩個非常不一樣的國家,新加坡是城市型的國家,台灣不是,那究竟是要用城市競爭力去一較高下,還是國家競爭力?而且新加坡的政治體系、教育系統更是從台灣不同的基礎去發展,這又該如何比較呢?在這裡我不討論兩國之間的真正差距,而是希望提醒大家一窩蜂地被這句話鼓舞後,開始質疑可能性時,是否能想想我們從小就被灌輸的「競爭力」的用法?

我們台灣人(或說亞洲人)對競爭力的定義,大概就是語言能力、專業技術和學歷文憑,因為擁有任何一個「產品力」,才能讓自己先快速地打翻沒拿入場券的一船人,所以漸漸形成趨勢,好像沒有競爭力就不能存活下去。可是當真如此嗎?在我跟一位販售保養品的台灣女生分享這個想法時,她直呼:「沒有錯!我在台灣從美容代工廠做到品牌,前後也五年了,台灣人的代工思維永遠在比產品力,產品力比不贏時,就削價競爭囉!才沒人在管做品牌的事呢!」由此就不難得知台灣人把產品加工到最好後,不知道要走向品牌面的思維,這讓所有的孩子與學生都是「次級品」,因為只有品牌所代表的價值才能是無限的。

離開台灣後,我所遇到的更多是自台清交等名校畢業後直接到新加坡工作的新鮮人,也有在英美等國家拿到名校的加持後,高薪前往星國打拚的。很明顯的,兩方的行事作風完全不一樣,應該說,那群高知識分子都能在專業工作領域一展長才,學以致用,例如律師、醫生、工程師、建築師等;而我和其他沒有厲害背景的台灣人則多數做業務性質的工作,可是當我們一起談起目標與夢想時,沒有人可以推估誰會先到達,誰能先成功得標。這就是為什麼我認為學生時期被家長與長輩灌輸的必要拚死拿到「有競爭力」的護照時,會打亂原本我們該懂得自我發揮的極限潛能,像是軟實力這種求生之道,才會是奠定價值的主要關鍵。

軟實力才是重點

我認為較難追求和養成的是軟實力,軟實力就是奠定個人價值的絕佳基準,會從一個人的經歷與觀念醞釀而生,綜合所有的出生背景、文化素養,更會在時間成熟之際展現出來,包含解決問題、適應新環境、真誠與包容、貢獻與付出、追求生活、了解自己、永續學習和勤奮。如果沒有以上任何一種能力,擁有再厲害的技能也沒有意義,因為科技日益發達,總有一天某些專業技能是可以被機器取代的。

新加坡的論菁英制,經濟爆發式的發展,整體國家的開放策略等都在國際占有一席之地。但新加坡的人情味與慈善貢獻的風潮,並不像台灣那麼濃厚,人與人彼此之間的連結相對薄弱,更不用提藝術與文化深度。所以當新加坡沒有台灣擁有的這一切時,怎麼會認為現在的台灣是「輸」,而要努力「超越」?

我們沒有必要去與新加坡爭誰幾年後能超越誰,更不用在生活中跟誰比薪水與頭銜,除了競爭力的排行外,任何自己所擁有的真正能耐,是看得見卻比不了的。所以我說競爭力不曾存在,因為那些從國家或個人層面所擁有的軟實力才是重點。別再讓大環境對競爭力的迷思,害我們又走失方向了。

(摘自《出去闖!擁抱世界級夢想:27歲CEO的圓夢方程式》,方智出版)

作者簡介

艾兒莎(Elsa)

二○一一年畢業後在知名廣告公司當AE,和多數職場新鮮人一樣領22K,每天工作平均十二小時。於是決定到新加坡工作,過程中雖然遇到許多困難與挑戰,但經過不斷努力與學習,一路從業務專員升任最年輕的管理職,老闆甚至欽點她擔任台灣分公司的CEO。之後被挖角到更大規模的新加坡公司,年薪翻倍,並創辦了海外求職網Jobaway,希望讓台灣年輕人有更多管道與資訊獲得海外工作機會。她分享自己在新加坡工作和生活的點滴與實際經歷,並用心回覆網友的留言,鼓勵大家勇於跳出舒適圈,大膽向自己的夢想前進。尚著有《挑戰高薪,勇闖新加坡打天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