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錢文忠
孩子小的時候,應該特別注重三方面:親近良師;親近益友;學習應對,即學習禮貌,懂規矩。
在春秋時代,鄭國有一個樂師叫師文,他聽說魯國出了一位了不起的音樂大師叫師襄。於是,師文就遠赴魯國去拜師襄為師。誰知師襄眼界頗高,不輕易收弟子,一再回絕。師文一再堅持,希望拜他為師,終於感動了師襄,收他為徒。
但是,過了兩三年,師襄突然發現師文彈琴很怪,為什麼怪呢?師文很勤奮,經常練琴,按理說這沒什麼不好。但是,他從來都是彈幾個樂章、幾個片段,而不演奏整篇的樂曲。師襄覺得很納悶,便對師文說:「你跟我那麼親近,學了兩三年,居然連完整的曲子都不會彈,看樣子你沒什麼天分啊。得了,你回去吧,別在這裡浪費時間了。」
師文放下琴,嘆了口氣說:「我並不是不能調好弦、定準音,也不是不會彈奏完整的樂章。然而我所關注的並非只是調弦,所嚮往的也不僅僅是音調節律,我真正的追求,是想用琴聲宣舒內心複雜而難以表達的情感,在尚不能準確地把握情感,並且用琴聲與之相呼應的時候,暫時還不敢放手去撥弄琴弦。因此,請老師再給我一些時日,看是否能有長進。」
師襄一聽:「哦,你還有這個心思,彈一曲來聽聽。」師文馬上演奏了一曲,非常優美,師襄終於認識這是怎樣的一個學生,於是同意師文留下。師文就繼續向老師學習,細細琢磨老師的技巧。後來師徒倆成了齊名的一代音樂大師。這就是一個親近老師的故事。
孩子小的時候,應該特別注重三方面的學習:親近良師;親近益友;學習應對,即學習禮貌,懂規矩。
親其師,信其道。親近老師,才能充分理解和接受老師的熱情,才能真正引發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習的興趣,從而形成融洽的師生關係,和諧的教學氛圍。
【原文】柱指鈞弦,三年不成章。師襄曰:「子可以歸矣。」師文舍其琴,嘆曰:「文非弦之不能鉤,非章之不能成。文所存者不在弦,所志者不在聲。內不得于心,外不應于器,故不敢發手而動弦。且小假之,以觀其所。」
(引自《列子.湯問》)
【譯文】師襄手把手地教師文調弦定音,可是他學了三年,竟彈不成一個樂章。師襄說:「你缺乏悟性,恐怕很難學會彈琴,可以回家了。」師文放下琴,嘆了口氣說:「我並不是不能調好弦、定準音,也不是不會彈奏完整的樂章。然而我所關注的並非只是調弦,所嚮往的也不僅是音調節律,我真正的追求是想用琴聲宣舒內心複雜而難以表達的情感,在尚不能準確把握情感,並用琴聲與之呼應時候,暫時還不敢放手去撥弄琴弦。因此,請老師再給我一些時日,看是否能有長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