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全球大數據權威—麥爾荀伯格(Viktor Mayer-Schonberger)昨指出,在過去二十年間全球數據量增長一百倍,且每十五到十八個月數據還會再加倍成長,面對如此龐大的數據,民眾除了應該推翻過去先命題再找答案的舊思惟外,更要進一步去思索如何善用這些資料,讓這些數據帶來啟發。
麥爾荀伯格受遠見雜誌之邀二度來台,他在「大數據 洞見大趨勢」論壇中指出,包括谷歌、臉書創辦人都因為公司賺大錢,他們都是創新致富的案例,但是創新到底是什麼?有些專家可能說,創新就是推出新產品、新服務,或是採用新生產手法、在公司內成立新組織與程序,不過,麥爾荀伯格卻認為這些都只是枝節,熊彼特的創造性破壞理論(Schumpeter's creative destruction)才是創新。
此外,麥爾荀伯格分析,過去許多產品的推出都是先從idea(點子)開始,但在大數據時代,數據將創造出點子,一改過去先假設、再找數據,然後再分析的邏輯。在大數據時代,數據擁有者可以先從數據找到答案,然後再分析出命題,能夠更節省成本。
行政院副院長張善政表示,不少部會官員初期心態都是被動,但近期已化為主動;以前覺得手上的數據是「垃圾」,現在才知道價值。
張善政說,一開始推行Open Data時,許多部會單位的心態較「應付」,甚至拿法規作為不開放的說詞。當時部會的潛規則是「次長級背書,資料才能開放」。隨著資料運用興起,各部會態度逐漸轉為正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