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難免遷徙,慶幸歲月有了褶痕,不知覺餵養幾則良習,晚飯後的步行,便屬其一。無論置身何地,不管陰晴圓缺,始終踽踽經營與環境對話的私密時空。
圖/熊貴藍
文與圖/熊貴藍
人生難免遷徙,慶幸歲月有了褶痕,不知覺餵養幾則良習,晚飯後的步行,便屬其一。無論置身何地,不管陰晴圓缺,始終踽踽經營與環境對話的私密時空。
腳下印記迤邐過幾座城市,很難忘卻淡水捷運浮出地表後增生的蔭綠小徑。下班或放假日,定循線慢走,於是熟記各站地名景觀:士林、芝山、明德、石牌、唭哩岸、奇岩、北投;逐一唱完名,彷彿墜入昔舊台鐵淡水線的古調搖擺,直抵硫磺味縈繞、熱氣蒸騰的人境終點——「新北投站」,跨過北投溪,便是凡俗嚮往的草山仙境。
揮別溫泉公園的殖民氤氳,遺憾日治時代落成的車站建築,依舊浪跡他鄉。去年,聽聞彰化人以嫁女兒心情,扛花轎送回離鄉二十五載的木造築構;「失而復得」的首都市民興奮莫名,趕在老車站滿百壽辰前,要讓她重新立足家園土地。不由得聯想一己身世,慶幸我已早一步返家。
定居宜蘭縣府社區,曾經的「滄海桑田」,如今度假「農舍」與新興住宅林立。春末夏初,騎乘自行車滑過社區邊垂,總要遭遇烏鶖奇襲。擔心受怕之餘,思及地球村生物住民先來後到的共存哲學,也只能壓低帽緣,減速,低姿態潛離。
最是驚豔四季變幻的田園景致。本該一年兩獲常慶的豐年,在小農「友善土地」的價值信念主導下,秋收後,一畝畝水田,復又披上兼具觀賞與綠肥功效的田菁和波斯菊金黃、淡紫的粉彩印花外衣,宛若走進印象莫內的「亞嘉杜的罌粟花田」。十一、二月,落葉紛飛,踩著枯葉沙沙前行,童年嫻熟背誦卻未解人世代謝的詩意,意外被召喚: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啊!
中年散步故鄉的街,沿途點亮的,是人生走馬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