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文瑜(功文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不久前,我去參加一場頒獎典禮,當天有兩個即將升上國小二年級的小朋友要代表致詞,在上台前與他們閒聊時,我問其中一位小男孩在家中排行第幾?他說自己原本是家裡最大也是最小的孩子,可是媽媽前陣子生了一個妹妹,他就變成老大了。我聽了立刻恭喜他當上哥哥,他卻皺起眉頭抱怨妹妹每天大便好多好臭!我聽了不禁莞爾,微笑地告訴他:「這表示你妹妹很健康,因為她每天一定喝很多牛奶,經過她的腸胃消化之後,才將身體不需要的東西排出來。」
接著我又問他:「想想看,我們每天吃這麼多食物,如果沒辦法排便的話,會發生什麼事情?」一旁小女生搶著回答:「那肚子一定會鼓得很大,而且很不舒服!」我點點頭說:「對啊!很多人沒辦法正常排便,導致很多身體機能發生問題,人因此就生病了。」在我們閒聊的過程中,我注意到這位小男孩一直聆聽著,這件事給了我一個體會:就是孩子有時候會有他們自己的想法,如果在跟他們溝通的過程中,家長能夠協助孩子從另一個面向去思考,可以幫助他們不要在同一件事情上一直鑽牛角尖。
另外有一天,我和一對母女閒聊,女兒說,想參加學校舞台劇的試鏡,爭取女主角的角色,媽媽立刻讚嘆說:「哇!媽媽都不知道妳對演戲有這麼大的興趣,而且還要挑戰女主角的角色,真是厲害!」我在一旁聽了,不禁暗暗稱許這位家長的反應,因為她給了女兒很大的信心和鼓勵。
如果面臨同樣的情況,有些家長可能擔心孩子會因為落選而傷心,急著先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不斷地說:「女兒啊!想當女主角,演技一定要很好,妳又沒有上過戲劇訓練課程,萬一沒被選上,千萬不要太難過呀。」聽了這樣的話,對孩子來說簡直就像被潑了一盆冷水!身為父母的我們,應該要盡量避免潑孩子冷水,不要在第一時間就急於提供孩子答案或給予意見,最好能夠提供一個正面、開放的回應,引導孩子去思考,並藉此增加親子之間的互動與交談。
舉個實際例子來說,前兩個禮拜學校開學了,孩子們都還在適應新學期的作息,難免會有手忙腳亂的情況發生,這時家長們不妨多跟孩子聊聊,像是透過「你覺不覺得這幾天早上真的好忙碌?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改善這樣的情況呢?」這樣的問題,引導孩子去思考解決的辦法,而不是直接告訴孩子接下來應該怎麼做。要是孩子習慣於接受指令去做事,就會逐漸失去思考的能力。
各位親愛的家長,千萬不要吝嗇和孩子對話,也不要急著把一件事情快速交待完,因為唯有透過親子之間的溝通與分享,才能讓孩子了解我們是怎麼看待事情、怎麼分析狀況,並藉此將我們的經驗和價值觀傳承給孩子。
心情小語:如果家長在跟孩子溝通的過程中,能夠協助孩子從另一個面向去思考,將可以幫助他們不要一直鑽牛角尖在同一件事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