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百年筆陣 寶島

執筆人:路寒袖(作家) |2015.09.11
1330觀看次
字級

在近代世界文史上,台灣雖具戰略位置,但放眼歷史,每個過渡政權鮮少以計畫性、主體性的觀點記錄台灣、詮釋台灣。如果僥倖有文史存留,也只是因緣巧合。不過,也因為得之不易,這些文史資料對於近代本土主義的「台灣學」建構,也就彌足珍貴了。

比如說,一六九六年冬(清康熙三十五年),福州彈藥庫大爆炸,損失了五十餘萬斤火藥,失職的典守官員被責成償還,因此,隔年二月,派遣了宦遊文人郁永河來台採硫磺,跋山涉水,深入荒地,事後寫就四萬餘字的《裨海紀遊》,才讓這個海外島嶼揭開神祕面紗,讓清朝政府稍微看見台灣。

當時,郁永河是從台南循著陸路,率領僕役、工匠五十五人乘笨車(二輪牛車),沿著西部平原北上,越過九十六條湍急的溪河險灘,歷經二十日,才抵達淡水,進入北投山區開採火藥原料─硫磺。郁永河的遊記,揭露十七世紀末葉的台灣現況,他也利用竹枝詞描述了經過的二十六個原住民部落,目睹台灣由南至北的西拉雅、洪雅、巴布薩、帕瀑拉、道卡斯、凱達格蘭等六大平埔族,詳細記錄了當時原住民部落的風土、民情、屋宇、衣著、飲食、髮飾等。這本台南到台北的遊記,字裡行間雖然充斥著漢人的文化觀點,但也成為後人研究十七世紀台灣住民的第一手文獻。

偶然的遊記,留下了台灣資料。有心的創作,則凝聚了台灣意識。

前一陣子,空拍攝影家齊柏林導演的紀錄片《看見台灣》,從高空鳥瞰的鏡頭,揭露山川大地、海洋環境的美麗與哀愁,轟動、震驚,也讓社會陷入深度反省,耙梳開發與生態的迷思。

齊柏林的紀錄片,讓我想起不久前網路Pisca「一九五七~五八 Taiwan」相簿流傳的一系列珍貴照片。美國大兵Tom Jones在一九五七至一九五八年獨自環島旅行;他騎著一台偉士牌機車,從台北至宜蘭,東行至高雄,再折回台北,途經蘇花公路、太麻里海岸、台南安平古堡、關子嶺水火同源、嘉義圓環、台中公園、南投日月潭等風景名勝,都以彩色照片記錄。五○年代,傳統現代併軌,他按下快門,記錄了正要起飛的台灣。在他的畫面裡,呈現的是台灣乾淨的街道、美麗的勝蹟景點,以及規矩、體面、善良的庶民浮世繪。

我出生一九五○年代末,成長於六、七○年代,大人口中讚頌的五○年代社會風景是如何的美麗與美好,來不及目睹,但最近參觀了畫家林智信正在台中市港區藝術中心展覽的《芬芳寶島──憶象一九五○年代的台灣彩繪展》,透過他淋漓盡致的繽紛彩筆,終於填補了我對於五○年代社會的斷層。

《芬芳寶島》由四尺×八尺的一○二幅油畫構成,全長八二六尺(二四八公尺),如巨龍般緊密串聯,從二○○七年開筆,歷時近十年才大功告成。這是描繪台灣大西部的巨著,題材為五○年代的地理、人文、社會、生態、宗教、民間習俗、生活等樣態,北從基隆嶼至最南恆春半島鵝鑾鼻燈塔,台灣山川地景、風土民情都被林智信的如椽之筆畫透透了。

今年八十歲的林智信,以有限的體力挑戰無限的意志,每天工作八小時以上,把台灣本島南北四百公里的江山濃縮到八二六尺的畫布,這項巨大的繪畫工程,論尺寸、論題材、論氣勢,比之宋朝張擇端五二八公分的《清明上河圖》,一點都不遜色。

郁永河用文字看見台灣,美國大兵Tom Jones以及齊柏林用鏡頭看見台灣,而畫家林智信卻是用色彩看見了台灣。

聽說,完成西半部台灣彩繪大工程之後,林智信信心十足,矢志要把東部補齊,以便完成「環島大彩繪」心願,我們且拭目以待,並為這位國寶級老畫家加油打氣吧!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