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認識「香餅」,是多年以前在台南的時候,這種單純由麵粉、糖所製成的餅食,沒有華麗的外表,但圓鼓鼓的模樣,帶著一點拙趣;輕手掰開後,發現它只是「虛胖」,在薄脆的外殼下,裡面居然是空心的,只在底部有一層糖漿,以黑糖做成的稱「黑香」,白糖做的則叫「白香」。圖/遠流文化
第一次認識「香餅」,是多年以前在台南的時候,這種單純由麵粉、糖所製成的餅食,沒有華麗的外表,但圓鼓鼓的模樣,帶著一點拙趣;輕手掰開後,發現它只是「虛胖」,在薄脆的外殼下,裡面居然是空心的,只在底部有一層糖漿,以黑糖做成的稱「黑香」,白糖做的則叫「白香」。
文/張尊禎 圖/遠流文化
第一次認識「香餅」,是多年以前在台南的時候,這種單純由麵粉、糖所製成的餅食,沒有華麗的外表,但圓鼓鼓的模樣,帶著一點拙趣;輕手掰開後,發現它只是「虛胖」,在薄脆的外殼下,裡面居然是空心的,只在底部有一層糖漿,以黑糖做成的稱「黑香」,白糖做的則叫「白香」。這麼樸素、簡單的餅,若非事先蒐集資料知道它的歷史悠久,可能一點也引不起我的興趣。
後來再度拜訪台南,我才有機會可以仔細地品嘗香餅,吃出它獨特的滋味來。
坐月子聖品
香餅其實是早年生活拮据、營養比較缺乏的情形下,給坐月子婦女吃的一道滋補點心,因此又稱為「月內餅」。吃法是先以麻油熱鍋,然後把餅上方開個小洞、放在鍋裡,打一個蛋或加龍眼乾進去,與餅一同煎熟,之後翻面滴上米酒,就是外脆內軟、又「香」又「補」的坐月子聖品。府城老餅店「萬川號」的店長陳月霞說,這種飲食風俗是台南獨有的地方文化,許多坐月子婦女都會指定購買;如果不想吃得這麼補,也可以單吃,感受餅皮的Q度及糖香。
這一點,讓我覺得台南人很幸福,至少在吃膩了坐月子餐之後,還有月內餅可以做變化。而單吃滋味的奧妙,則是我在比較萬川號與舊來發這兩家百年老餅店的手藝之後,才慢慢衍生出的心得。
皮薄餡香各擅場
萬川號與舊來發的香餅,各有擁戴者。不過,就我個人看法,以餅皮來說,舊來發略勝一籌,它做的尺寸稍大,卻較為薄且Q軟,唯一的缺點就是太容易破碎了;至於內餡,兩者的「黑香」雖然都是以黑糖做原料,味道濃郁而不黏牙,但是萬川號的吃起來還另有一股花生味道,這也是其獨門祕方所在。
香餅是台南特有的傳統點心,別處幾乎吃不到,為什麼不像其他的餅一樣普及於各地,也許就在於它的簡單與樸實吧!沒有花俏的外表,也沒有炫人的內餡,因此在味蕾充滿刺激的大都市中勾引不起誘惑,不過卻能憑著麵粉與糖的單純原味,緊扣府城人心三百多年,顯見這地方的飲食生活,有著悠久的傳承與文化的沉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