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溫金龍二胡樂團提供
事前充分地練習、當下全神貫注地演出,讓原本緊張與煩惱的情緒都拋諸九霄雲外,我也享受了一段平靜喜悅的美感經驗。
轉入小巷子,耳邊響起熟悉的二胡聲,循聲很快找到這次彩排的地點。
一腳踩進鋪有木質地板及牆壁裝上鏡片的練習房時,學長姐剛剛開始演奏〈小花鼓〉,這首曲子是二胡演奏家劉北茂於一九四三年創作的,描寫孩子們在新春佳節打起小花鼓、歡樂歌舞的景象,不但曲風輕快流暢,更表達了作者面對抗戰末期無比艱困環境的樂觀情懷。
此刻,圍成弧形、端坐鏡前的拉琴者,個個神情肅穆,隨著指揮老師的手勢,忽左忽右快速拉、推弓弦;站在後排兩位同學分別掌握樂句和鼓點,適時敲響鑼鼓。一曲演奏下來,雖然熱鬧無比,但總覺得少了那麼一點歡樂氣氛,以及輕鬆自在的童趣。果然,老師說:「你們太緊張了!」
接著輪到我們班準備上台彩排。
彩排的目的之一,是幫助演出者克服緊張的心情,但是我的心跳卻噗噗得不由自主啊!副班長更是哇哇叫,他拎著空的胡琴袋子,著急地說:「大概是我出門時忘了拉上拉鍊,一路騎摩托車過來,琴不知掉在哪裡,怎麼辦?」我低頭一看,他手上拿的根本是別人的袋子,而他的胡琴好端端地擺在入口處。哈,原來緊張的還不只我一人!
等候出場時,我不斷默念演奏的三部曲:左手握琴、右手拿樂譜,面帶笑容緩步上台;先向聽眾鞠躬、輕輕坐下,打開樂譜、胡琴緊靠左大腿股豎起,動作整齊俐落;拉琴時弦與指合、指與音合、音與意和,才能達到和諧之美。
就定位後,來個深呼吸,因早已記熟樂譜,目光除了注視指揮老師的動作,還有餘裕關照手指,確實按對音位,音準自然沒有問題。較難的是這次演出的〈良宵〉雖無快弓,但也不乏慢長弓、連弓與分弓;還有換把位、滑音、墊指滑音、泛音、短打音、長打音等,許多高階技巧,要百分之百地到位,還真有些難度呢。
〈良宵〉原名〈除夜小唱〉,是國樂大師劉天華一九二七年除夕的即興之作。為了進入作者生活的時空,體會他和友人歡敍守歲,共度良宵的心情,我在演奏前會擬想幾位文人雅士,身上穿著厚重的棉襖,圍坐在暖爐前,把酒言歡到天明的情景;甚至回想起自己幼時與家人過年的溫馨感覺,用心透過指尖與弓弦,努力拉出一段最美的旋律。
彩排時間雖短暫如三十二分音符,一閃即逝,然而,事前充分地練習、當下全神貫注地演出,讓原本緊張與煩惱的情緒都拋諸九霄雲外,我也享受了一段平靜喜悅的美感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