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郁美
八十卷本《華嚴經》共計三十九品,其中〈阿僧祇品〉是既古怪又有趣的篇章。
本品是說心王菩薩向佛詢問:您可否為我輩說說無量無邊的數字?佛回答:可以的。接著經文通篇是讓人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的數字。佛說:
善男子!一百洛叉為一俱胝,俱胝俱胝為一阿庾多,阿庾多阿庾多為一那由他,那由他那由他為一頻婆羅,頻婆羅頻婆羅為一矜羯羅,矜羯羅矜羯羅為一阿伽羅,阿伽羅阿伽羅為一最勝……不可說轉不可說轉為一不可說不可說,此又不可說不可說為一不可說不可說轉。
這到底在說什麼?
根據《俱舍論》所載,印度的「數位」共有六十,依少至多排列分別是一、十、百、千、萬、洛叉、度洛叉、俱胝、末陀、阿庾多、大阿庾多……最後八個是無量、無邊、無增、出邊、無比、不可比、不可思議、不可說。其中「阿僧衹」是第五十二位數。
「阿僧祇」是由梵音asajkhya轉譯過來,有一種說法是:一阿僧祇有一千萬萬萬萬萬萬萬萬兆(萬萬為億,萬億為兆)。
依中國人的數字觀念分別是個、十、百、千、萬、億、兆,再上去就沒了,頂多是十兆、百兆、千兆,但現實中幾乎極少出現這些數字,或者籠統地以「無量」、「無邊」、「無數」形容。或者說「不可思議」、「不可說」亦符合我人的習慣;不過這仍有區別。
中國人說「不可思議」是難以想像、令人驚奇之意,屬抽象詞、形容詞;在印度則不然,「不可思議」確實是個數字,可能「一」之後有好幾萬億個「零」。
回歸正題,《華嚴經》為何出現這麼一個難以理解的〈阿僧祇品〉?佛說以上巨大的數字用意何在?
據後人的解讀,本品乃佛為心王菩薩說諸佛之境界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就用一連串「數字」形容。只是時空久遠,這樣的表達方式已造成今人的閱讀障礙了。
在佛教經典中我們比較熟知、容易理解的名詞是「微塵數」,即「像塵土、沙粒那樣數之不盡」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