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六年前喧騰一時的「老少配」,媒體又報導類似熟女少男相戀的社會新聞,焦點還是被放大在女大男小、雙方年齡差距過於懸殊,然而,扣緊當前台灣社會在快速變遷下,所產生的各種愛情、婚姻組合,對「老少配」的戀愛物語,就不當僅止於茶餘飯後的閒嗑牙素材,而是有探討愛情社會學的深層意涵。
基本上,「51歲vs.18歲」或「31歲vs.17歲」這兩組數字對照的意義,不全然在年齡差距,事實上,還有年齡相差將近一甲子的婚姻,也就是說,老少婚配現象比比皆是,就此而言,除了當事人的年齡的表象意義外,還糾結著社會與人文的多重意涵,特別是當性別的變項被強加進來後,使得「女大男小」的愛戀情愫,不僅立刻脫去美麗幻想的外衣,更引來諸多的爭論探究,但倘若轉換成「男大女小」的速配,那麼年齡差距不再是重點,民眾反而會給予祝福或欣羨。
以此觀之,熟女少男「老少配」,男方固然要面對未成年的挑戰,特別是除了青春外,競爭本錢並不足以支撐兩人「百年修得共枕眠」,而且懸殊的數字組合背後,還糾結包括年齡、教育程度、社經地位、資財能力及家世背景等「男大女小」、「男強女弱」的配對方式,因為這才吻合主流文化裡的婚配常模。
因此,歷經滄桑的熟女與血氣方剛的少年兄,這樣的情愛或婚姻組合,總教人感到驚訝,甚至直接衝擊一般民眾的認知模式和價值態度。
誠然,這個世界並不完美,因為愛人者不被愛,被愛的不珍惜,而愛與被愛的兩造卻有被迫分離的一天,這多少指陳出來,男女的情愫互動除雙方的相知相許外,主流思想及常態裁判所形成的結構限制,造成了相愛的雙方不是成為怨偶,就是有情人無法成為眷屬,所以,這些所謂變調、走樣,甚至被標舉「不倫」的「女大男小」愛情故事,自然是不但未獲得家人與民眾的祝福,而且被置於放大鏡下檢驗。
準此,不需要對女大男小的「老少配」,做過多好奇、渲染,還給當事人靜默的空間,讓他們思考未來,而民眾也應從爭議中,領悟到相知、相許、相愛又能長相廝守的愛情真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