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工程 我是土壤液化剋星 文與圖/陳慧慈 |2015.08.19 語音朗讀 1574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圖一:以重錘落下壓實法增加土壤密度。圖/陳慧慈 圖二:建築物因採用樁基礎而沒有傾斜。圖/陳慧慈 圖三:設計時沒有考慮土壤沉陷的影響而導致樁頭受損。圖/陳慧慈 文與圖/陳慧慈 在大地震中,會發生土壤液化的主要條件有二:一個是土層是鬆的飽和砂土層,另一個就是孔隙水壓必須大於砂粒之間傳遞的有效應力。如果建築物不興建在鬆的飽和砂土層上,當然就不會有土壤液化的威脅。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增加,有些建築物會興建在有可能發生土壤液化的區域(稱為土壤液化潛能區)。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動動腦,想一些工法,讓這些建築物免於受到土壤液化之害吧! 既然第一個原因是鬆的飽和土層,那只要想辦法讓土層變緊密(增加密度),或將土層變成不飽和土層,不是就可以避免土壤液化的發生了嗎?嘿!你真不愧是智多星。讓土層變緊密的方法有很多種,圖一的方法稱為重錘落下壓實法,以自由落下的重鐵塊撞擊地表面的方式,來達到增加土壤密度的方法。至於讓土層變成不飽和土層,要怎麼做呢?通常會在建築物的四周興建遮水壁,讓水無法進入壁內後,再抽出建築物下面的水。 對於第二個原因,你會說:「還不簡單,想辦法讓孔隙水壓不增大就好了。」的確是如此。有一種工法就是在土壤液化區的土層內,埋設很多填裝著透水性很高的圓柱型的礫石排水孔,讓孔隙水壓可以很快的消散而不累積。 唉,可是偏偏有人就是不願意採用前面的工法,怎麼辦呢?你說:「這也難不倒啊,因為在發生土壤液化時,只要想辦法將建築物撐住,確保不會沉陷或傾斜就好了嘛!」沒錯!圖二的建築物就是採用了樁基礎(相當於把整支電線桿埋在土層內)來支撐房子,即使四周的土層因為土壤液化而產生很大的沉陷,房子卻沒有傾斜;不過可惜的是,在設計時,也許沒有考慮到樁基礎周圍的土壤會沉陷,所以房子的搖晃造成了樁基礎頂部受損(圖三)。 經過五十多年的土壤液化研究後,地震工程的學者專家們,已根據七個原理,總共發展了三十種以上的工法,來避免土壤液化的發生及災害。在實務上,工程師會根據每一個工程的狀況,選擇最適當的工法。當然囉,透過繼續的研究,未來一定還會有新的工法被發展出來。 前一篇文章 心靈小郵差 下一篇文章 小書法家 熱門新聞 01【詩】夏身2025.08.1502北區知賓培訓 以專業服務廣度有緣人2025.08.1403超新星爆炸 害地球物種大滅絕2025.08.1704挑戰你我認知 超級地球數量超預期2025.08.1705IABS大會 佛光山AI佛典翻譯受矚2025.08.1506泰華寺致力譯經 促南北傳佛教融和2025.08.1407陳英俊 春風化雨途中法律助人2025.08.1608屏東講堂 佛光兒童發願奉行三好2025.08.1509蔬食族營養健康滿點 補充蛋白質、鐵、B122025.08.1410社會光明面報導獎揭曉 參賽數創高2025.08.15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快樂塗鴉簿】富士山之旅【快樂塗鴉簿】星空下的螢火蟲【原民說故事】取火的英雄們 上【快樂塗鴉簿】大自然的夜晚【童詩.童思】行動破折號【快樂塗鴉簿】靜物寫生 作者其他文章地震工程 來或不來? 談地震預測地震工程 知己知彼 談地震反應譜地震工程 地形效應地震工程 盆地效應地震工程 土層放大效應地震工程 土層的特性場址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