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振藩
以前北平的素菜館,據老報人金受申在《老北京的生活》一書的記載:「不動葷腥,以豆腐、麵筋、菜蔬為主,專供佛門信士和久厭膏腴的闊人滌洗腸胃之需,如『功德林』、『香積園』都是……雖然沒有山珍海味、雞鴨魚肉,價格卻不便宜,因而問津的很少。」唯此一情形,一到了南方,因習性不同,卻大異其趣。今以同名為「功德林」者為例,確實有天壤之別。
籍隸浙江慈溪的姚志行,十五歲進上海,在「慈林素菜館」當學徒。過了半年,轉往「功德林蔬菜食處」,拜唐庸慶為師,經他悉心指導,打下深厚基礎,掌握素菜、素點烹調技能。自一九五○年起,成為該館首席廚師,經驗豐富,功夫紮實,饒有創意,遂成一代大師。
姚志行尤嫻於製作以豆腐、素雞、麵筋、烤麩、粉皮為食材的菜餚,善於兼容並蓄,巧妙把各地風味菜的特色,運用入素菜之中,擴展素菜領域,道道幾可亂真,贏得「素菜第一把手」的令譽。
比方說,他創製的「素炒蟹粉」,以土豆、紅蘿蔔、香菇條,分別替代蟹肉、蟹黃、蟹爪,再拌入薑末製成,姑不論其形態逼真,而吃口之細膩芳鮮,尤襯出其卓犖不凡的本事,讓人嘖嘖稱奇。
他另用綠豆粉製成魚丸,雪白鮮嫩,風味極佳,直追真品。另如「走油肉」、「炒素鱔糊」、「糖醋排骨」、「醋溜黃魚」等等,不但無一不佳,同時引人倣效,領一代之風騷。除此而外,他還以西法入素饌中,維妙維肖。在十方擁戴下,其「奶油蘆筍」、「吉利板魚」等品種,既揚名滬上,亦紅遍海外。
在培育人才方面,姚志行不遺餘力,栽成弟子遍神州。《功德林素菜譜》一書,即根據其口述,再編寫而成冊。其中不乏仿葷素菜,食客們普遍認為:非但形似,而且味道和質感,與葷菜類同,乃山寨版之上上品。
約半世紀前,我嘗過台北的「功德林」。按照我家鄉規距,未存活於人世,一旦到了百歲,即入祖先行列,不再單獨祭拜。先祖父小泉公,百歲忌日當天,在台家屬聚集,於善導寺做畢法事,已過用餐時間。記得先伯父在「功德林」訂兩桌頂級素饌,群趨用膳。當時我方十齡,只覺得桌上羅列雞、鴨、魚、肉,吃起來卻不是那一回事。起先挺抗拒的,或許是肚子餓,愈吃愈有味兒。此後,吃將近十次的仿葷素菜,但感技藝不復以往,早就已非舊時味了。
幸喜時至今日,人們所講究的素饌,在食材這環節求其有機,接著烹調方式,強調簡單自然,得其原汁原味。純就此點觀之,素食回歸本來,不求葷菜形式,才能滌洗腸胃,進而淨化心靈,影響誠大矣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