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莉雅
澳洲由於是一個相對獨立、隔絕的大陸,幾千年來,存在著許多獨特的物種──有袋動物,如無尾熊、袋鼠、袋食蟻獸、袋熊、袋狼、袋鼴、袋鼩、袋貂、袋鼬、袋狐、袋獾、袋犬、袋狸、樹袋鼠、樹袋貂、麝袋鼠、袋獅、袋兔等,使大洋洲也因此成為研究動物的適應和進化的重要地區,並被稱為「活化石的博物館」。
有袋動物齊聚太洋洲
現生的有袋目動物共有二百三十七種,分為負鼠科、袋鼬科、袋鼴科、袋狸科、新袋鼠科、袋貂科、袋熊科、袋鼠科等十多個科,其中新袋鼠科的分布局限於南美洲的部分地區,負鼠科分布於南美洲和北美洲的部分地區,其餘均分布於大洋洲,並以澳洲和其附近的島嶼為主。
專家推測其原因,認為和澳洲的地理環境是一個隔絕的大陸塊有關。根據科學家的研究,澳洲大陸的自然環境,在過去一億五千萬年間均保持著平穩的狀態,就算發生變化,也都是溫和的變動,所以在這塊土地上的物種,多數尚能適應這些變化,因此一些較原始的動物如單孔目及有袋目等,仍能繼續生存在這塊大地上。
哺乳類動物最早是由爬蟲類演化而來,但有的成為胎盤動物,有的則沒有胎盤,像有袋動物就是沒有胎盤的哺乳動物,當牠們產下尚未發育完全的幼兒,必須放入體外的育兒袋內,以哺乳方式讓幼子繼續長大,直到幼子可獨立生活才離袋,國人常見的有袋動物如無尾熊、袋鼠等,均屬此種育兒方式。
胎盤動物競爭具優勢
在生物分類上,有袋目是比較原始的動物,約在一億年前,即已存在於地球上。由於有袋類動物(後獸亞綱)的後代幾乎都是早產兒,且沒有發展出用來保護胎兒免受母體免疫系統攻擊的胎盤構造,夭折的機率較高;相對的,後來才出現的胎盤哺乳動物(真獸亞綱)的幼兒通常發育較完全,容易生存下來,在物種競爭上也較具競爭優勢。
換言之,如果有袋動物和胎盤哺乳動物同處一地,通常有袋動物就會逐漸絕跡,只能在化石中尋得蛛絲馬跡。而澳洲大陸因為是個獨立的大陸,別的大陸所演化出來的胎盤類動物無法越洋遷移過去,因此,脆弱而缺乏競爭優勢的有袋類動物,不用和生殖能力較強的胎盤類動物競爭,因而得以保留下來 。
物種和諧遭人類破壞
遺憾的是,除了野外求生的演化激烈競爭外,人類也是有袋動物的重要威脅。
原來,歐洲人在一七八八年移入澳大利亞後,由於人類經濟活動影響加劇,加上引進許多新的動物,使得有袋類動物的原始生活狀態遭到破壞,對有袋類的生存帶來很多不利的影響,據了解,目前已有六種小型袋鼠滅絕,另有十七種被列入瀕危物種。
舉例而言,澳洲野犬隨人類進入澳大利亞後,與食性相同的袋狼(因其身上斑紋似虎,又名塔斯馬尼亞虎,原本廣泛分布於紐幾內亞熱帶雨林、澳大利亞草原等地)發生爭鬥,加上袋狼的嘴可以張成一八○度,經常潛伏在樹上,突然跳到獵物背上,一口將獵物的頸子咬斷,並經常襲擊羊群,所以被牧民痛恨,人類把袋狼當作敵人大肆屠殺,使得袋狼如今已幾乎從紐幾內亞和澳大利亞草原消失。
積極保護有袋類動物
一九三三年,曾有人捕獲一隻袋狼,飼養在赫芭特動物園,可惜此一袋狼於三年後死亡,此後再沒有活袋狼存在的消息。但最近不斷傳出有酷似袋狼的動物,在紐幾內亞襲擊家畜的消息。袋狼是否已經滅絕,至今尚未得到證實。
因此科學家提出呼籲,建議對現生的有袋類動物嚴加保護,否則這個在獸類演化上十分獨特、且具有重要學術意義的類群,終將隨著人類經濟活動的進一步增加,而迅速地減少或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