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台北市婦女新知協會提供
案例:
長繪為家中獨生女,二十年前嫁至南部,一對兒女現皆已成年。這幾年來,長繪擔憂娘家爸媽年紀已大,無人照顧,雖因交通及通訊發達,可隨時返家或與父母連絡,但無法就近照顧,總讓長繪感到擔憂。她希望可以搬回娘家照顧父母,但又擔心公婆及老公想法,長繪想知道她能怎麼做?
鄭淑錚心理諮商師(英國心理諮商與治療學會資深心理動力學派心理師)詳解:
長繪似乎才剛脫離子女依賴的階段,緊接著就面臨如何安排照顧父母親的挑戰,道出了中年階段的人們所面臨的普遍課題。
仔細分析,我們似乎看到長繪內心經歷著兩個層次的心理衝突:H─渴望表達對父母的愛,A─擔憂父母無人照顧的心理焦慮,D─對應焦慮的心理防禦,因此,形成第一個H─A─D的三角衝突。這部分源自於最早年的依附關係,想像當時爸媽是如何小心呵護從嬰兒到成年到出嫁的獨生女長繪,他們經歷過許多喜悅與失落混雜的矛盾心情,相信長繪的內心一樣有著這分複雜的感受。也許,與爸媽分離的焦慮始終都在心底縈繞,只是長繪婚後將照顧一對兒女的母親角色置為優先,因而分散她可能一直都潛藏的焦慮情緒。
第二個三角衝突則比較顯而易見,H─渴望夫家認同,F─害怕失去認同的後果,D─自我壓抑的防禦性解決手段。通過以上兩個層次的心理運作,就形成了我們所看到的狀態:長繪為了守護「媳婦」角色的期待而壓抑自己「女兒」角色的自然情感,隨著父母年紀增加,她「沒能陪伴父母」的焦慮就愈高,因而陷入「夫家」或「娘家」的兩難境地而飽受折磨。
這正是每個人在焦慮或沮喪時最容易掉入的陷阱,將事情用二分法看待:一百分或零分,非左即右,不完美就是不值錢,有點像一副眼鏡,左眼放大右眼縮小,如果戴上它,任何人都無法正確衡量周遭事物,也無法做出判斷究竟應該前進或退後。影響所及,就容易產生自我懷疑或擔心外界批評的種種負面心態,而限制了比較有「創意」或「彈性」的心理能量,也看不到有其他相對折衷選項的可能性。
目前,長繪的想法似乎循著一個模式:「如果我要照顧爸媽,就得搬回北部和他們同住。」「如果我是夫家的媳婦,就不應該回去照顧爸媽。」除了「二分法」的「假設」之外,可能還有一些從文化背景吸納而來的「刻板印象」,例如「媳婦是夫家的人」、「公婆最大」等等未曾細加考量的一些匆促結論,這些文化背景的集體結論,有時不免令人掉入預設立場的偏見,壓抑了可以更人性化的思維:「我可以是夫家的媳婦,同時也是娘家的女兒。」
對長繪最不利的應該是採取防禦式的自我壓抑,將自己的感情、焦慮鬱悶在心裡,而跳脫不出前面提到的慣性思維所形成的三角衝突。
「反向操作」是打破慣性的有效方法,這一次長繪不妨試著打開自己,與先生、孩子或好朋友談談,請他們協助釐清:她是否有預設立場?改變現狀對先生、子女及公婆可能造成的影響?有沒有折衷方案?可不可以進一步邀請公婆加入,一起考慮一個可行的方案?
家人關係是生命的基本要素,而誠懇溝通是建立家人互信、了解與支持的好方法,如果經由面臨此番生命課題,長繪學習面對真實的自己,同時以開放討論的方式尋求支持,那麼家人間的互諒與包容將是可以建立的共識。
「女人104免費法律諮詢暨心情協談專線」:02-2311-8090(幫您!救您!) 專線服務時間:10:00-12:00;13: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