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源部落長者捐地成立「喜樂農場」,自己也下田工作。昨天農場獲贈農機具,眾人種南瓜,預計三個月後收成,象徵永續發展。圖/中央社
泰源部落長者捐地成立「喜樂農場」,自己也下田工作。昨天農場獲贈農機具,眾人種南瓜,預計三個月後收成,象徵永續發展。圖/謝龍田
【本報綜合報導】「人老了沒用」,這句老人家見面的玩笑話,在台東泰源幽谷不管用;四十一位老人捐出二十一甲土地,成立「喜樂農場」,不少人親自下田幫忙,作物供養東海岸近千名老人。
「喜樂農場」昨天獲張榮發基金會贈送曳引機、插秧機及中耕機。「我們只要中古農機就可以,新農機像掉下來的禮物!」泰源部落頭目李新木等人感謝基金會贈送機械,老人並以傳統舞蹈歡慶。
台東縣東河鄉泰源部落藏身山谷中,老年人口比例高達四成,獨居老人又占兩成;基金會希望能讓休耕田地機械化耕種,嘉惠更多弱勢族群,並吸引青年返鄉。
兩年前,天主教台東聖母醫院在泰源部落成立健康活力站與健康廚房,供應獨居老人等弱勢民眾便當及免費送餐。
去年十四位老人為了感謝聖母醫院,捐出七甲休耕的土地成立「喜樂農場」,讓醫院義工耕作,老人家也跟著下田;五甲種稻米、兩甲種蔬菜,收成作為健康廚房的食材,提供給東海岸貧困老人。
聖母醫院院長陳良娟說,過去沒有這些田種米時,義工開著卡車到西部,只要中元普渡的地方就趕過去,和大家一起排隊,領取拜拜後布施的米。
活化休耕地 享有勝擁有
率先捐出三分多地的七十四歲阿美族阿嬤林玉英說,孩子都在都市打零工,看到義工辛苦開車到西部領米,決定捐出休耕三十五年的地種稻米,她自己也可以到農場幫忙。
七十四歲高素花阿嬤、七十歲的李阿木阿公,也都捐出土地。阿嬤說,看到土地都長草了很可惜,讓農場種蔬菜,她也可以下田幫忙。
「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已有四十一位阿公、阿嬤捐地加入「喜樂農場」,土地增加到二十一甲,每天供應一千多個便當給東海岸老人。阿公、阿嬤開心地說:「不用擁有,但是可以享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