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台灣選舉系列評論》,感觸良多。台灣選民若真的想改變現況,對於候選人及其核心幕僚,除了聽其言更要觀其行,不要落入追逐「政治明星」的迷失,選賢與能,才能透過選票掌握自己的未來。
首先政治人物在談論政策議題,總喜歡冠上一個「新」字,如新經濟、新農業、新農民,彷彿這樣就可以跟過去的一切做出切割,不需要經驗技術的傳承。
這樣就可以讓台灣的經濟和農業活絡起來,年輕人可以找到高薪的工作機會,農業諸多問題可以迎刃而解,台灣就可以躲開中國大陸的龐大陰影嗎?
何況許多政策還是新瓶裝舊酒,甚至沒有比現有措施高明,能不能經得起檢驗,相信歷史最終會給出答案。
其次「準備好了」也成為候選人喜歡的廣告詞,展現自信沒有不好,但是當選後,真正掌理國政時,卻頻頻露出馬腳,事後證明只是準備好當官,而不是為人民創造幸福,最終還是會遭到民眾唾棄,甚至禍延該政黨後續提名的候選人。
再者是「轉型正義」,許多在野人士,在選前批評社會現存諸多不公不義事件,還信誓旦旦要貫徹轉型正義,但是當選後還是靠向財團、官位繼續酬庸、肥貓有增無減、預算繼續浮編。經過二十多年歲月,轉型正義還未成功。
最後為政策白皮書,每逢總統大選,各黨候選人均會邀請學者專家與前朝政務官員,抄抄寫寫,弄出厚厚一大疊,所謂施政白皮書,來顯示其治國能力。
姑且不論其中內容多所雷同,選後這些號稱治國藍圖的政策白皮書,不是束之高閣,就是講「一畚箕做不到一湯匙」,效果有限。
會寫政策白皮書並不等同於有治國能力,選民不要被唬弄。而想要了解民情,平常就應該勤走基層,了解各行各業的心聲。
民眾若不想再食不安心、睡不安穩,不想讓財團治國,就不能對政治疏離,必須對政治有心有感,了解選舉慣用的話術,才能不為所惑,並在選舉時做出明智選擇,即便只當一天頭家,也要當的稱職!
李武忠(台中市/農經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