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盛明和他的「雲端科技農業偵測系統App」。圖/陳妍霖
【本報南投訊】氣候變遷加劇,靠天吃飯的農民愈來愈難度日。南投埔里農民和資訊工程師「異業結盟」,花不到兩萬元就開發出雲端科技App,可監測農田土壤決定如何施肥,還能用手機控制灑水,既省成本,產量也可望提高。
聖嬰、反聖嬰現象導致氣候異常,不管是乾旱或鬧水災,一夕之間就可能讓農作物全毀,農民的心血付諸東流。為了克服困境,南投縣埔里鎮蔬菜產銷班班長陳新豪推廣生態農法,班員陳祈華一路支持。
陳祈華的妹婿焦盛明曾任資訊工程師,因認同生態農業,在和陳祈華、陳新豪商量後,決定一起當「科技農民」。平時供應產銷班有機農業資材的潘宗和與另一農民劉宗揚後來也加入,半年前成為五人團隊。
他們各自發揮農務、農材和科技長才,靠著幾條電線及偵測晶片,結合智慧型手機,建置雲端偵測系統,可隨時監控網室農田溫度、溼度、光照度及肥料濃度、酸鹼度。未來計畫擴充影像功能,農民不必到農田就能掌握網室狀態。
陳祈華說,市面上早有科技廠商開發偵測系統,但因數據太過精確,「屬軍用等級」,農業用不著;而且要價五十萬元,農友也買不起。他們花三個月開發的「雲端科技農業偵測系統App」,研發、測試加材料費,不到兩萬元,經濟又實惠。
焦盛明在農田的土壤、農作物上安裝晶片,偵測數據透過電線傳送到主機板,再傳輸到後端電腦資料庫後,只要用手機上網,就能看到數據。
「從數據來因應環境變化」,陳新豪說,數據若顯示土壤溼度過高,就透過手機關閉灑水器;若肥料濃度過高,則可加入液態肥中和。這套系統有如農業版的「氣象」資訊,透過監測數據調整農務,既能減少水電和肥料浪費,作物的產量和產值也可望提高。
五個臭皮匠 勝過諸葛亮
陳新豪認為,「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台灣農民面對困境,不該再各做各的。像他們幾個人湊在一塊,「科技農民」就夢想成真。
台灣農業不能再抱持傳統農耕方式,總有人要走在前端。陳新豪說,他們的偵測系統每日取得新的數據,久而久之可建立「農業資料庫」,分析作物生長。他們願意與其他農友分享研究成果,因應異常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