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天野
「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農夫心內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
這是《水滸傳》第十六回智取生辰綱那回,白日鼠白勝在黃泥崗上唱的一首小調。此詩雖說文釆一般,卻將夏日的暑熱難耐描繪得維妙維肖。
炎炎夏日,筆者閑來無事,想跟大家說說「暑」這個漢字。
「暑」字有三層意思。
其一是形容詞,表示熱,《詩.小雅.四月》裡說:「六月徂暑」;其二是名詞,表示炎熱的日子,《韓非子.顯學》裡講:「寒暑不兼時而至」;其三也是名詞,代指夏季,《列子.湯問》中有:「寒暑易節,始一返焉。」
又,「暑」是個形聲字,「日」字頭是形旁,「者」是其聲旁。也許有人說了,「者」不大像聲旁,「暑」和「者」兩字發音相差十萬八千里呢!
這個就是中國古人的聰明之處了,他們有個靈巧的發明叫「通假字」,「者」字加上四點是「煮」字,「暑」、「煮」發音就非常相類了。這有何根據呢?當然有,漢末劉熙在《釋名》中說:「暑,煮也。熱如煮物也。」
不過,這也只是一家之言。同是漢朝人的許慎在《說文解字》裡,把「暑」分成上面一個「日」,下面一個「者」來示意。「者」不僅是指人,還包括世界上的萬物,所以「暑」字即有太陽下的萬事萬物之意。我們這些門外漢,瞅著也覺得非常之有道理。
除此之外,還有人把暑字當成了會意字,拆分成「日」、「土」、「日」來理解,表示夏季土地上下都很炎熱。居然有兩個日頭,不是九個太陽都被后羿射掉了嗎?
聰明的讀者朋友,你們覺得這些關於「暑」字來歷的說法,哪種更有道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