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林明德
桃園族群多元;原住民、河洛、客家與後住民,飲食文化更多采多姿。客家族群生性簡樸,客家菜都簡單製作,方便保存。不過菜色雖簡單,卻能釋出獨特味道,例如:鹹菜湯、伏菜湯、菜脯蛋等。
「鹹菜湯」是鹹菜片(酸菜片)加三層肉片,小火慢慢燉煮,酸、鹹又帶甘的滋味才會出來。鹹菜片是芥菜晒乾,由於晒乾的蔬菜方便保存原味,成了客家莊的代表食品—酸菜及蘿蔔乾(菜脯)。
「伏菜」或稱「福菜」,是晒成半乾的芥菜,用力擠壓,再翻轉存放甕中,稱之為「伏菜」。醃漬過的鹹菜,根莖切片可生吃,是佐餐小菜。蘿蔔處理大同小異,半乾的用來炒蛋,就是客家人最常吃的「菜脯蛋」;蘿蔔洗淨切圓片晒乾,配金針熬煮成為獨特風味的蘿蔔錢湯。
在客家料理中,醬料占有重要地位,桔醬酸中帶甜,非常開胃。
至於「伏菜」,料理方式是用五花肉切片煮湯,那種味外味,令人痴迷。客家有首山歌云:封雞、封肉名聲好,不如豬肉半肥瘦。十七、十八名聲好,不如阿妹二十多。意思是說客家的五花肉,好吃名聞遐邇,超過封雞與封肉。
還有鹹菜與五花肉切碎一起蒸,與閩南人的梅干扣肉類似,又有點像紅燒獅子頭,湯汁澆飯風味更佳。
客家人年節常吃粄(粿),是用米磨粉做成的(美濃地區稱為手帕粄),有甜粄、發粄、菜包、喜粄等。
喜粄主要用來祭拜祖先,外表與發粄類似。粄條米是用米磨,甜粄以糯米做成,發粄用在來米。先以發粉讓它發酵,再蒸,使之膨漲,稱為發粄。做粄最好可將在來米加上蓬萊米,在來米不黏,蓬萊米有點黏,兩種米在一起,是很好的搭配。年節時,有種紅粄,一般都包甜餡,如紅豆、花生等,也有人包鹹菜乾。
正月吃的粄叫正月粄,用紅粄、發粄做成。清明節吃艾粄,外皮加入野生艾草,內餡菜脯、蝦米、豬肉,炒過包起來即「艾粄」,也有內餡包甜的。
端午節客家人主要是「粄粽」(水晶粽),包豬肉、蘿蔔、豆腐干、蝦米等,是用較硬的米漿做成的。客家肉粽餡料先炒過再包在糯米中,放置鍋裡蒸熟。用桂竹葉包的稱鹼粽,沾糖或蜂蜜吃;而用麻竹葉包的粄粽,內餡包豬肉、蘿蔔、豆腐干及蝦米。甜粽有紅豆、綠豆等口味。
中元節有紅粄,印模為龜形,稱之紅龜。最特別的是印模中有壽桃,象徵福祿,主要用於祭拜。中秋節客家莊較不重視,以月餅為主。不過有一種蕃薯餅包豆沙餡(俗稱客家月餅)。還有甜粄籤,蕃薯晒乾做的。
冬至客家人稱為補冬,圍爐吃湯圓。湯圓(粄圓)也用於喜事節慶,有紅有白,甜、鹹兩種,甜的包豆沙、花生、芝麻,鹹的豬肉、香菜、蒜頭、茼蒿等(客家人比較少包鹹的)。
另外一種叫做「糍粑」(麻糬),紅、白兩事必備,也是大眾化食品,吃法簡單,以前糯米用石磨磨碎(現在用機器攪碎)用大鍋蒸熟,沾上花生粉、糖即可食用。
客家飲食大致以這些為基底,整合研發成食譜,如:老頭擺與桐花,前者整合龍潭客家風味,二十道菜餚;後者推陳出新,創意料理十餘種。他們為「民俗是一切藝術的土壤」做了最佳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