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到來的總統大選,觸動了台灣社會中藍綠陣營的敏感神經。針對教育和文化問題,綠營動員高中生發起了「反課綱運動」。
除了「日治」或「日據」、「慰安婦是否志願」等傳統議題之外,更因為國民黨主政,辦理「紀念抗戰勝利七十周年」活動,「反課綱」人士更進一步追問:台灣究竟應該紀念「戰勝」?還是當時台灣作為日本殖民地,因而是屬「戰敗」的一方?
看到這樣的議題,我不禁想起吳濁流作品《亞細亞的孤兒》主角胡太明。他師範學校畢業後,到鄉間的公學校去執教,對一位日籍女同事內藤久子表示好感,久子卻明白告訴他不可能,因為「我跟你是不同的……」
中日戰爭爆發,日本政府在台灣展開「國民精神總動員」,胡太明被徵召到廣州當「軍屬」(後勤兵)。日本軍官審問「抗日份子」時,他被迫擔任翻譯。結果不論青紅皂白,一律審問一遍便宣判死刑。
有一次,胡太明目睹日本軍人以武士刀砍殺十八名救國義勇軍的「抗日份子」,終於精神崩潰,被遣送回台灣。
吳濁流藉由《亞細亞的孤兒》這本小說,說明日據時期台灣人在認同上的強烈心理衝突。「反課綱」的主導人顯然認為:「1994年教改」啟動之後,歷經扁政府的「去中國化」,以及馬政府的畏葸妥協,我們的教育已經成功地塑造出新的「教改世代」。
對「反課綱」人士而言,即將到來的選舉,正是檢視「教改戰果」的大好機會,所以迫不及待地鼓動高中生,逼教育部攤牌:二次大戰,台灣究竟是屬於「戰勝」的一方?還是屬於「戰敗」的一方?
這件事情最值得大家深思的是:如果教育部承認台灣在二次大戰中是屬於「戰敗」的一方,台灣人民對於殖民母國產生了強烈的認同,台灣人就能夠甩脫「亞細亞孤兒」的命運;「內藤久子」就會愛上「胡太明」;「胡太明」看到皇軍砍殺救國義勇軍的時候,不僅沒有精神崩潰,而且還會鼓掌叫好。
如此「幸福美滿」的結局,教育部真是何樂而不為?「棄子投降」,修改課綱,又有什麼關係?
黃光國(台北市/台大心理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