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為改善台北市擁塞交通問題,市長柯文哲再出新招;台北市未來擬仿效日本推出「買車自備停車位」政策。
對此,交通部直言,研究顯示,此舉會使房價飆高;學者則呼籲勿剝奪民眾購車或行的權利。我認為這項政策立意良善,但陳義過高,成功的機率不大。
影響這項政策成敗,關鍵性的因素,在於自備車位的所在地,試問:如果檢附自備車位在台北市以外的地區,是否准予購車?在其他縣市不打算跟進的情況下,在台北市以外縣市購車後,開進台北市使用,新政策豈不「破功」?
有些做小生意的市民,必須開著小貨車討生活,如果買不起車位,難道要被迫放棄討生活?
台北市的車位二百萬元起跳,豈不增加成本?簡直刁難小市民!
台北市交通局規畫,目標是買車者出具承租或購買停車位證明,再辦車籍過戶。試問:某人先取得承租或購買停車位證明,但中途退租或賣掉停車位,難道也要賣掉車子?
台北市現有停車位與既有車輛比率懸殊,供需嚴重失調,交通局雖說將從學校和公園等公有地區增加停車位,但能增設停車場的大多已經開發,未來增加有限,在此情況下,市政府倘強推「購車自備停車位」,無疑是強市民之所難,勢必引發民怨。
全世界交通狀況比台北市擁塞的城市不少,只有東京實施「購車自備車位」。過去國內也曾有人提出此一構想,終究因理想與現實落差過鉅而放棄。
研究顯示,國內實施「購車自備停車位」的條件尚未成熟,柯市長所提新政策,雖然立意良善,但「曲高和寡」,最後仍淪為草草收場。
蔡志鏗(台北市/退休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