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是有錢卻不要錢的貧僧,不接受人的供養,將自己的著作、稿費、版稅,以及「一筆字」的收入全部捐給社會及佛光山的教育、文化、慈善單位。圖/人間社
文/慈容法師 圖/人間社
大師,是有錢卻不要錢的貧僧,不接受人的供養,將自己的著作、稿費、版稅,以及「一筆字」的收入全部捐給社會及佛光山的教育、文化、慈善單位。
大師,是歡喜捨得又樂於給人的貧僧,過的是以無為有、以法為樂的人生。
我跟隨大師六十年以上,一甲子弘法的時間,可說是經常接近師父,能近距離觀察他,他不是沒有錢的貧僧,他是有錢不要錢的貧僧,在佛教界論金錢,全世界恐怕沒有比他更富有的出家人。
這三百餘座道場如何出現在世界上的呢?一個貧僧何以有如此驚人的財富呢?
田青教授曾分享答案是:有多大的胸懷,就有多大的成就;有多大的智慧,就有多大的世界。用星雲大師自己的話來說,卻又極其簡單!簡單到只有兩個字:因緣。
大師說:「不要光是看錢,要看因緣,因緣裡面有大眾,因緣裡面有世界,因緣裡面有人我關係;真正的金銀財寶、法身慧命,都在因緣裡。」貧僧認為,擁有因緣,就是擁有真理;擁有真理就擁有世界的一切。貧僧要告訴世人,您們不一定要看錢,您們要看因緣哦!
回想開山早期,佛光山的大佛城,中外馳名,每天來的人絡繹不絕,充滿歡喜與虔敬,但是也曾經有人看到大佛城的佛像都是用水泥塑的,不禁批評說:「這是水泥文化,沒有什麼價值!」 大師對於這樣的言語,姑且不論其心態如何,但是告訴弟子的我們:「我在佛光山二十餘年來,只看到佛陀聖像,而沒有看到水泥文化,為什麼有些人只看到水泥,而沒有看到佛陀呢?原來,只是『觀看』還是不夠,我們要進一步做到『洞察』、『善觀』、『善聽』。我一生的本領,就是不花很多錢來辦事。有人如此批評佛光山是『水泥文化』。其實,我也可以用金、銀、銅來雕塑佛像。但,如此做法,為納佛像款,其他工程都不得辦法進行。先求有,再求其精緻。希望我的徒眾,都能學到我的本領,得到我的『真傳』。」
大師的心意就如史周華先生發現的「人們往往誤解,在家人給予化緣僧人的錢財是一種施捨,但佛光山諸位在星雲大師領導下卻始終把它當作是一種託付,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弘法不止、行善不輟。」
如何將一分託付執行?就如馬西屏先生親身體驗到的,「佛光山認為這些善財都是大眾和社會所共有,所以要節省不能浪費。大家都看到佛光山金碧輝煌、看到佛陀紀念館美輪美奐、看到各種活動熱鬧非凡、看到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但是當你進入這個體系,才發覺無比的節省。」
如何將一分託付延展?引用高希均先生對貧僧的回響,「以推動人間佛教的『三好』而言,『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已經帶給海內外無數的信徒、民眾以及各界領袖珍貴的『紅利』。這種無形財富可以包括社會和諧、人格昇華、財富分享、邪念改正、善良提倡、慈悲擴散、財富分享、鬥爭減少……大師所提倡的入世與人民福祉結合的人間佛教,為世人帶來難以估計的『紅利』,是為『人間紅利』。」
覺培法師也娓娓道出:「這位貧僧因為『不捨一人』,所以廣開『善巧方便』之門,建佛陀紀念館不收門票,買荔枝創造農民生機,邀神明一起交流聯誼。貧僧推動三好校園品格教育,鼓勵老師找回教學的熱情,文學獎、傳播獎,無非想提升華人文化與媒體素養。」可以說將一分有形的錢財託付,除了實質上的建設外,更努力化為一股源源不絕善美的力量傳遞到世界的角落、深化於每一眾生的心中——只因我在眾中,不忍眾生苦。
對於貧僧而言——我究竟用了多少錢?就如同大師教我們「看佛光山」:
一、不要只看佛光山的外表,要看內涵。
二、不要只看佛光山的建築,要看事業。
三、不要只看佛光山的錢財,要看人才。
四、不要只看佛光山的廣面,要看深度。
佛光山不是一個富有錢財的道場,佛光山不儲財,也沒有餘財;佛光山所有來自十方信眾布施的淨財,都是用來創辦佛教事業,培養弘法人才。大家各就所長,分別在文化、教育、慈善、共修、社教等各個領域服務,這才是佛光跳躍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