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子與檯子 百萬人的社教館

文/林黛嫚 |2015.07.16
1054觀看次
字級

文/林黛嫚
《中副》是百萬人的社教館,這是黃永武教授說的一句話。一九九八年元月,我接任副刊主編約半年,報社長官提議做一個「中副與我」的徵文。副刊在報社地位奇特,孫主編時代,固然為中副建立第一大報副刊的地位,但孫主編在《副刊論》中,卻又時時強調副刊的「附張」特質,即為報紙的附屬刊物;梅新主編將《中副》編得虎虎生風,連得四座金鼎獎,在《中央日報》發行量漸減,影響力大不如前的時候,讓《中副》能維持三大報的地位,常有文友或讀者表示,看《中央日報》多是為了看副刊,還問是否能單獨訂閱副刊,這種話聽在編輯部長官耳中,滋味如何不難想像。不過長官們偶爾想到中副的讀者群,還是忍不住要利用一下,「中副與我」的發想應當是這個緣由。

徵文起始,我先邀請幾位中副的作者談談「中副與我」,類似座談會引言人的角色,讓想要參與這個小徵文的一般投稿者,有個遵循的方向。其中黃永武先生的這句話迄今我仍印象深刻。黃教授的意思是,中副刊登了許多名家的名篇,如水晶的〈沒有臉的人〉、於梨華的〈雪地上的星星〉,還有短短的、翻譯類的東西,像毛姆的一些寫作理念,也刊登當代作家的散文或詩。「不止在國內,甚至在海外各地的中國人,讀到《中副》,都把它當作心靈度假的別墅。」

黃教授當然也肯定《中副》是文學選手的培養村,是文學的競技場,不過這個「社教館」的說法確實說出了某一個階段,《中副》的角色。譬如一九六三年,有位留學台灣的美國人用狄仁華作為筆名,在《中副》以〈人情味與公德心〉為題發表文章。作者強調我們只重視人情味,即使遇有不遵守公德的人,也礙於情面不好意思制止。刊出之後,台灣社會一片譁然,連政府高層也表達重視之意,報章雜誌爭相刊登專欄,要求國人應有公德心,以維護我泱泱禮儀大國之美譽。

又如一九七二年,筆名「孤影」的敏洪奎連續六天在《中副》發表〈一個小市民的心聲〉,引起各界熱烈討論,支持者認為有助於穩定社會,當年三十五歲的敏洪奎任職於一家紡織工廠,目睹台灣社會諸多現象,有感於經濟落後導致老百姓的生活苦悶,於是提筆直言「穩定勝過一切」,並擯斥急進的學生運動造成社會不安與動亂。他的觀點深受官方青睞,特別把〈一個小市民的心聲〉文章集結付印成冊,傳閱各公務機關及學校,據說締造百萬冊的空前銷售佳績。

《中副》當然有過百萬讀者的那個年代,也曾努力在版面上強化社會教化功能,不過我想那個時代早已過去,在我接任主編以迄今日,副刊的功能也許更接近張啟疆說的「文學獎,獎文學」,「『獎』作動詞解釋,有獎助、贊助的意思;獎也可通『講』,有講解、說明的意思。透過這麼一個管道,讓希望在文壇上努力的年輕人,有一嶄露頭角,或至少讓別人知道他的作品的機會。」

希望副刊發揮「心靈健保」的功能,毋寧說這是對文學的期待吧。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