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佛教史專家 闞正宗
圖/記者陳瑋全專題報導
文/記者陳瑋全專題報導
因緣際會下,闞正宗從實務工作者角度投入台灣佛教史研究,並取得博士學位。他在研究過程中得知台灣佛教受主流佛教影響至今。人間佛教在台灣獨立發展,保留佛教根本精神,今後必將回流大陸並產生深厚影響。
闞正宗從一個佛教的編採與出版工作者,轉向深入研究台灣佛教史,其中有過一番轉折。一九九六年,台大的楊惠南教授邀請他參加首屆台灣佛教學術研討會。在機緣巧合與實務累積下,他開始修讀哲學學分,想考哲學研究所,後來玄奘大學成立宗教研究所碩士專班,他長期在華嚴蓮社協助雜誌編務,熟識陳一標教授,得其鼓勵報考。
入學後,在黃運喜教授指導下,憑著堅實的田野調查寫出碩士論文《戰後台灣佛教的幾個面向(一九四九─二○○三)》;二○○五年進入成大歷史所修讀博士,二○一○年完成《日本殖民時期台灣「皇國佛教」之研究「教化、同化、皇民化」下的佛教(一八九五─一九四五)》。
清代以降
禪宗法脈來台
闞正宗主要的研究方向是一六六一年以來的台灣佛教。就他研究所得,清代以來的台灣佛教並非全然受到福建佛教的影響,例如台南開元寺的志中和尚來自江西,考察師徒傳承法號,可知他屬於江西曹洞宗的系統。另外,大甲鎮瀾宮的開山和尚來自浙江普陀山;北港朝天宮的開山樹璧和尚屬於臨濟宗,清代台灣的許多寺院開山和尚亦是來自福建以外的地區。
「與大陸分隔下,台灣的人間佛教獨立發展四十多年,且保留佛教根本精神,今後必將回流大陸並產生深厚影響。」闞正宗表示,一九四九年以後,大批來自大陸各地的法師,透過中國佛教會舉辦的傳戒活動,戰後大仙寺首傳三壇大戒,即以出身江蘇寶華山系統的戒德法師為主導。台灣佛教受當時主流佛教影響,且一直延續至今。
現代僧團
重視栽培青年
闞正宗發現,很多道場的出家眾老化問題嚴重,少子化造成僧眾養成不易,寺院住持者傳承面臨無以為繼的情況。有的道場維持傳統寺院的生活方式,沒有改變,也無法現代化,年輕人住不慣,寺院體質短時間內不易調整。
相較之下,走向現代化的僧團如佛光山、法鼓山等,就比較能吸引年輕人,戰後新興的四大教團,都非常注重栽培青年,以各種善巧方便接引眾人,開啟現今人間佛教在台灣的新局。
闞正宗研究現代台灣佛教的發展,看到林林總總的人事興衰,不免興起感歎,縱使是在佛教界,也難以避免人的問題,所幸佛教義理給他啟發,讓他面對人生諸多不如意,總能運用佛法看待人事糾葛,放下執著、站在佛法立場回歸生活面,就能得到最好的解決。(下)
台灣佛教史專家 闞正宗
玄奘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現任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助理教授,曾任玄奘大學宗教研究所、法鼓佛教學院兼任助理教授、菩提長青出版社發行人。著有《台灣佛教一百年》、《重讀台灣佛教—戰後台灣佛教(正、續)》、《台灣佛寺的信仰與文化》、《台灣佛教史論》、《中國佛教會在台灣—漢傳佛教的延續與開展》、《台灣日治時期佛教發展與皇民化運動—「皇國佛教」的歷史進程(1895-1945)》等專書,以及相關佛教論文集數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