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百語17 先做牛馬,再做龍象 文/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 圖/佛光山提供 |2015.07.08 語音朗讀 2949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大師於宜蘭雷音寺為弟子慈嘉法師舉行剃度典禮。1963年圖/佛光山提供 大師在宜蘭創辦慈愛幼稚園。1956年圖/佛光山提供 佛光山施診醫療隊於一九八七年擴大為「雲水醫院」,創立「服務偏鄉」醫療網。圖/佛光山提供 佛學院學生從出坡作務裡,體會搬柴運水無非是禪的修行生活。圖/佛光山提供 靈山勝境的廣場,是大師率領早期的徒眾同心協力下完成的。圖/佛光山提供 文/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 圖/佛光山提供 本文作於一九九九年(民國八十八年)七月 家師志開上人是佛教的實業家,他除了教書課徒之外,還興辦宗仰中學❶ 、棲霞律學院,同時也非常重視佛教的經濟實業發展,並效法百丈禪師的自食其力農工的修行生活,曾經整治山林、創辦農場、燒窯生產、設置染織廠。家師在成立這些事業的時候,為了要向政府辦理登記,必須湊夠人數,所以把當時十五、六歲的我也登記了進去。他恐怕我不懂得此中的意義,而有所異議或感到疑惑,還特地叮嚀我說:「你將來要想『做佛門龍象』,現在就得『先做眾生牛馬』。」這句話我一直奉行不渝,回想佛門的高僧大德不都是「先做牛馬,再做龍象」嗎? 像佛世時,舍利弗尊者除講經說法之外,還負責精舍工程的監督,所以能威服群倫,助佛宣化;陀驃比丘在悟道之後,自願充任知客,每天起早待晚,提燈幫忙前來參學的比丘安單,後來感得手指發光的瑞相。唐朝的志超法師勤勞眾務,每有苦役,必事身先,晝夜克勤,攝引後學,因而得到時人擁戴,數百僧侶翕從學習,法席隆盛。道亮法師六載舂米,曾無廢惰,後來講律,聲被東夏。宋朝道法禪師白天將乞食所餘,咸施蟲鳥,夜晚則脫衣露坐,以飼蚊蚋,一日入定,見彌勒菩薩放光照耀,因而更加精勤。雪竇禪師甚至不願出示大學士曾會的推薦信函,寧可陸沉靈隱寺中,操持作務達三年之久,後為龍天推出,駐錫雪竇山資聖寺時,從此海眾雲集,宗風大揚。溈山靈祐禪師及趙州禪師更是令人敬佩,一個發願來世做老牯牛服務大眾,一個希望往生後到地獄度眾。而在社會上,以「牛馬」精神服務大眾,而終能以「龍象」之姿成就事業者,更是不勝枚舉,如王永慶以賣米白手起家,高清愿從基層學徒做起,林肯童年時曾做過木工、雜工學徒,富蘭克林少年時曾擔任蠟燭工、印刷工。所謂「英雄不怕出身低」,真正的「龍象」,不怕「牛馬」般苦役的考驗;真正以眾生「牛馬」自居者,也不畏「龍象」的踐踏磨鍊。 勞動苦行 增長佛法體悟 記憶中,我的一生似乎都和勞動、苦行結下不解之緣,好在我從小出生在農家,練就了結實的體力,舉凡車水、除草、牧牛、收割等庄稼人必備的本領,我都必須學習,甚至農忙之餘,我還得陪著外婆開闢菜園,種植果蔬,以維持家計。記得那時,外婆就經常對我說:「有志沒志,就看燒火掃地。」不時地告誡我:「從小一看,到老一半。」要求我做事時必須認真努力。我將這些話謹記在心,一直把「工作最神聖,服務最偉大」視為一生的格言。 出家之後,我到棲霞律學院就讀,也是從為人添飯、管理茶水、看守山林、搬運木柴等基本作務開始學起。到了暑假,我們每天得早出晚歸到山上採無花果,以增加常住收入;寒假雖然為期稍短,但仍然忙得不亦樂乎,尤其農曆春節的大掃除,單單擦拭全寺的玻璃就要花掉一個月的時間。每逢乾旱時期,我還發心到江邊挑水,一次來回要三個鐘點左右。後來,到焦山佛學院繼續學業,除了上課之外,還兼做管理油燈、燒煮飯菜等事務。總之,勞動的工作從來未停息過一天。由於白天忙於勞動服務,晚上沒有照明設備,因此我就以拜佛、打坐來消磨時間,真正讀書的時間並不多,但奇怪得很,我對佛法的體會卻能夠與日俱增。現在想來,才明白那種如「牛」似「馬」般忙碌的作務生活,使我活學活用,讓我「讀」遍長老大德行事的風采,「讀」盡寺院運作的方式,「讀」通生活中修持的要訣。佛學院結業之後,我回到祖庭大覺寺,因為那裡擁有數百畝的土地農莊,我在教書之餘,又恢復兒時農家的生活,與稻麻菽麥、鋤頭耙鏟為伍,從大自然中擷取源源不斷的資糧。 細處留心 工程駕輕就熟 我初到台灣時,雖然在寺院裡從事的都是一些像拉車、打水、收租、採購等粗重的事情,但是因為一直習於勞力的工作,所以不但不覺得厭煩疲累,反而深深感念能有繼續鍛鍊身心的機會。尤其最令我高興的是,儘管過去在大陸不曾有過建築道場的經驗,然而由於具備長久的農工雜務基礎,一旦有了機緣,就能夠得心應手,勝任愉快。像最初在宜蘭建設念佛會講堂時,因為我每天觀察施工情形,對於砂石計算,門窗裝置,磚瓦搬運,刨木雕刻,澆灌水泥等了然於心,所以後來再開工興建慈愛幼稚園的時候,在土木工程方面也就十分駕輕就熟了。 我從宜蘭來到高雄之後,面對一個與宜蘭鄉鎮截然不同的城市,我必須更加兢兢業業,努力以赴。所以從高雄佛教堂到壽山寺的建築,對於一磚一瓦,一沙一石,我都不敢掉以輕心,總是觀察再觀察,研究再研究,所以在如何節省、如何趕工等細節方面,又多加一層認識,由此奠定我對土木工程的興趣。 那時,我每天除了忙著寫稿、編書、教課及一些行政事情之外,一有餘暇,便關心各地建築的外觀式樣及內部設計,並且不斷地思考:「如果是我,我會如何如何去做……。」因為有了這些概念,所以後來建設佛光山時,雖然請不起專業的工程師、建築師,只是和木工出身的蕭頂順先生在泥地上邊談話,邊計畫,既沒有辦公室,也沒有籌建處,連一張辦公桌都沒有,三十多年來,佛光山一棟棟的建築就在路邊談話商量中一一地完成了。 勞動生活 凝聚師徒道情 記得剛闢建佛光山時,經濟十分拮据,每逢假日,我還得親自下廚,為來山的遊客服務,希望多得一些油香,來補助建築經費。為了節省工資,我經常將很多工作從蕭先生的手中再包回來自己做,舉凡搬運砂石、攪拌水泥等需要用力的粗活,都由我和早期的徒眾,如心平、心定、依嚴、依恆等人扛起重任,像淨土洞窟❷兩邊的圍牆、靈山勝境❸的廣場、大雄寶殿前面的成佛大道、大悲殿前面的丹墀,還有龍亭❹、放生池等多處地方,都是在我們師徒同心協力之下完成的作品,外觀雖不精美,但很堅固實用。像「牛馬」一樣的勞動生活,不但凝聚了師徒之間的道情法愛,也錘鍊著弟子們的道心悟性。 最不可思議的是,蕭頂順先生和我合作至今,三十年來,所有建設佛光山的水泥工、木工、電工、油漆工仍然還是原班人馬,未曾換人,他也因為承辦佛光山的多項重大工程,而成為工程界的「龍象」,許多建築公司高薪挖角聘請他,但他還是覺得在佛光山做事,可以賺到更多的歡喜及功德,所以一一婉拒。 終此一生 戮力奉獻人群 天生具有服務性格的我,註定我終此一生要如「牛馬」般奉獻人群。記得初到台灣時,我雖上無片瓦覆身,下無立錐之地,但只要看到貧苦的人,我就會不顧一切,盡一己之力給予幫助。一九五二年,花蓮大地震,我連一張公車票都買不起,卻本著「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願心,各地行化,勸募救濟震區的災民;韓戰期間,我四處募集醫藥,設法送往韓國前線救傷;越戰之後,我發起支援購買難民船,搶救越南難民;多少次颱風過境,我和黎元譽先生搶先到災區運送食物;後來世界各國的水澇、旱荒、震災、風難,我除了召集各地信徒捐助外,自己也是罄其所有,解囊紓困,明知杯水車薪,如鸚鵡救火,但只想要盡一點微薄的心意。 由於從童年時代,我就曾經為病患療傷餵食;弱冠之齡,也曾經為亡者更衣安葬,對於生、老、病、死,有著特別深刻的感觸。所以一俟佛光山開山之後,我便陸續興設佛光診所、雲水醫院、佛光精舍、萬壽公墓❺。佛光山開山時,我將在工程土堆中挖掘出來的骨灰罐暫厝於工地草寮中,與之同寢共眠,直到萬壽堂成立之後,將它們安奉其中,才放下心中的掛念;鄉民將路邊拾來的小孩送到佛光山,常住為他們添購新衣,送他們上學。後來,送來的小孩越來越多,大家同心協力,興建育幼院,好讓他們享有家庭的溫暖。儘管誠心奉獻,如「馬」負重,如「牛」犁田,但也只是點點滴滴,猶如微塵爪泥,無法拯救苦難重重的世界。所以,後來弘揚佛法,淨化人心,成為我一直戮力以赴的目標。 為眾忙碌 自利利他法樂 四十多年前的台灣,民風保守,佛教不振,現成的佈教場所難得一見,即使有,也不見得肯出借作為弘法之用,我以露天廣場作為道場,從搬桌椅、拉電線、安裝電燈、放幻燈片中,領略到場地布置的要點;在徒步弘法、單車佈教的途中,眼望山河,腳踩大地,引發不少說法的靈感;從接觸各式各樣的信徒、各行各業的民眾當中,感悟到各個階層的人所面臨的苦楚;在身經各類人為阻難、各種天災變化中屢仆屢起,深深體會到佛法無限的妙用。五十年來,這許多的體驗躍然於心,後來,觸目遇緣無非妙諦,信手拈來皆是法語,我將之書成條目,從鄉村僻野講到國家會堂,從軍營兵團講到監所牢獄,從企業工廠講到學校會館,從家庭客廳講到機關團體,從寺院道場講到街頭巷尾,從國內山河講到國外海港,從電台電視講到電腦網路,這一生中,不止講了千餘會以上。有人說:「人永遠處於兩難的狀態,因為活著為自己很自私,活著為別人又很辛苦。」而我卻有幸接受佛法的洗禮,自許為「眾生牛馬」,在為芸芸眾生奔波忙碌的同時,還能享有一份自利利他的法樂。 多年來,為了對佛教文化盡棉薄之心力,我好像「牛馬」馳騁於道,一意想著如何前進,幾乎到達忘我的境界。記得拙作《釋迦牟尼佛傳》出版時,因為寺內沒有多餘的桌子,我就用板車將全部的書載到郵局的前面,一口氣包裝了兩千多本寄給讀者,當包完最後一本的時候,已是汗流浹背,溼透衣衫,郵局員工也一直催促離開,因為他們要下班了,但那種歡喜直到現在仍回味無窮。發行一份雜誌,從開始到出版,我一周多次來回印刷廠,經常日食不到兩餐,有時飢腸轆轆,也覺得興味盎然;為了一本新書的印行,我搭乘數小時的火車到印刷廠去看校樣。當時只有一個心願:「我要為眾生做些事情!我要讓佛法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所以即使一包包的書籍,一堆堆的刊物,無處收藏,我還是歡天喜地的從事佛教文化工作。有時大風大雨來了,為了怕書籍文件給水淹沒了,還得東搬西搬,但我依然樂此不疲。一九六三年,台灣北部淹水,在三重埔的一部藏經被水飄走,當時我正在國外訪問,回來聽說之後,心中一片茫然,只想為這一部大藏經舉行追悼會。 作育僧才 無怨無悔耕耘 六○年代,我編印過《覺世》旬刊、《人生》雜誌、《今日佛教》,從寫稿、編輯、校對、發行,都是我一人包辦,尤其《覺世》旬刊,每十天一次的發行,就像五趣輪迴一樣,無或暫息,光是寫稿、改稿的辛苦,看稿、催稿的繁瑣,不曾經歷者很難了解其中的味道。 儘管多少個晨昏在文字堆裡度過,多少個深夜在絞盡腦汁中煎熬,既沒有拿過一文稿費,也沒有得過一句鼓勵,但是我心甘情願,在所不惜,尤其看到許多人因此而走入佛門,更是高興不已。後來得慈惠、慈怡、依晟相助,又經過了數十年,目前已經發行到一千四百多期,不但在佛光山與信眾之間負起溝通的功用,而且被許多人視為初入佛門的指引要津。由於《覺世》旬刊的順利發行,又帶動了《普門》月刊的出版,一批批的有志青年投入其中,接受挑戰。多年來,儘管法務倥傯,我卻未曾放棄「文化牛馬」的職志,不時推陳出新。像近兩年來,三百萬字的《佛教叢書》❻和三十萬字的《佛光教科書》❼陸續推出,無不是多年來如「牛馬」般服務大眾的切身體會。 二、三十年前,創辦佛教教育事業,高雄師資不多,南部許多老師都是特地從台北延請到佛光山來授課,常常抵達的時候已是深更半夜,但無論多麼晚,我都會佇立在山門口,恭候他們駕到,甚至為他們煮宵夜點心,看著他們吃完就寢,我才安心返回寮房。學院草創初期,沒有經費聘請行政人員,我不但一人身兼數職,還得到殯儀館、太平間通宵誦經來彌補學生食宿開支。後來,慈惠、慈嘉、慈怡、慈容、慈莊陸續赴日深造,我一個人從工友打雜、編印講義到教務行政、輔導訓育,忙得不可開交。一些沒有恆心的學生中途退學,我的心中不知生起了多少的嘆息,多少的無奈,但三十多年來,我仍像「牛馬」一樣,無怨無悔地耕耘著這片菩提園地,只為了作育僧才,讓佛法能遠播四海,光照普世。 予眾方便 自告奮勇幫忙 我這一生,對於某些信徒,或有慚愧照顧不周之處,但我對於大眾的福利,自問一向都是克盡心力,不辭辛勞。就以農曆過年而言,早年我不是在朝山會館幫忙典座,就是到果樂齋❽炒麵、炒飯,後來有好幾年的春節期間,我都是在指揮交通中度過。記憶中最深刻的,要算是五年前的春節期間,台北道場為募集佛光大學籌建基金而舉辦書畫義賣,我在義賣會的前夕才從泰國弘法歸來,雖不曾學過裝潢美工,但因嫌其會場布置簡陋,即刻召集徒眾們通宵達旦重新擺設,直到第二天開幕時,雙眼都未曾闔過,沒想到來賓們讚語連連,聽在耳中,真是比什麼獎賞都來得更好。後來,我們以此經驗在各地開設美術館,獲得許多好評,可見無論什麼事都要從「牛馬」做起,才能穩紮根基,立於不敗之地。 除夕夜是大家圍爐團圓的日子,我也經常都是在開示完畢之後,立即趕到山上各個區域視察,從懸吊花燈到工地灑掃,從通宵擺設陳列館的寶藏到熬夜布置展覽館的物品,我都曾參與其中。六年前,佛光山增購山下土地作為停車場,由於人手有限,負責畫停車線的員工直到晚間圍爐時還未完成工作,我自告奮勇前往幫忙,一直到第二天清晨四點多才完工,一共畫好大客車停車位八十輛,小客車停車位四百輛,大年初一我守候山頭,看到車輛整齊有序地排在停車場,給予信徒們多少方便,雖是一夜未眠,那種無與倫比的成就感卻足以讓我興奮良久。 作務磨鍊 成就頂尖龍象 弟子中具有「牛馬」精神者也是不勝枚舉,像三、四十年前,心平從清理環境到印刷傳單,辦事之謹慎,顯出他老成忠厚的特質,直至擔任佛光山住持之後,因積勞成疾,圓寂往生為止,種種行誼見證了「欲做佛門龍象,先做眾生牛馬」誠非虛言;慈莊在寺院裡從掃地抹桌到推銷書籍,無一不做,如今憑著流利的外語及親切的風儀,拎著一個小布包,獨自一人走遍天涯海角,建寺安僧;慈惠出家之後,赴日留學,每年寒暑假仍不忘回山幫忙寺務,數十年來以文教弘法聞名於海內外佛教界,四所大學籌辦工作效率之高,也令大家讚歎不已;慈容從幫我帶領幼稚園的小朋友做起,種種活動無一不與,近十年來在世界各地成立國際佛光會,對於教會事務的嫻熟,同儕中鮮有出其右者;慈嘉從香燈行堂到燒水洗碗,包辦一切雜務,其教課認真,學問紮實,說明了從日常作務中磨鍊心志,在胸膛間自然流露出來者,方為真才實學;心定在開山期間搬砂挑土、鏟地推車,有求必應,從不推辭,兩年前他被推舉為佛光山第六任住持,實是眾望所歸;餘如依空、依淳,大學畢業之後來山出家,也都是從擔任知賓及端茶服務開始做起,他們分別在日本東京大學及文化大學佛學研究所深造期間,還參與文化編輯工作,學成後受命掌管《普門》、《覺世》的編務及普門中學的校務,如今久煉成鋼,成為文教界的尖兵,這一切都是他們從辛勤作務中結成的花果。 佛光山在短短三十年間,之所以能有現在的規模,是許多人「做牛做馬」,服務大眾得來的成績,我絲毫不敢以「龍象」自居。隨著時代的進步開放,佛門僧伽的數量普遍提升,這本來是一件十分可喜的事情,但目睹許多人出家之後,即高高在上,自稱「僧寶」,藉「自修」之名,懶於說法,懶於度眾,懶於活動,懶於利生,長此以往,不僅是個人的墮落,也有違於佛教的真義。社會上也有許多人只知道坐享其成,一旦失敗,就怨天尤人,甚至為了名利虛榮而作奸犯科,結果一失足成千古恨。在此奉勸大家不要只看到別人的開花結果,要知道最初的播種耕耘是十分重要的,所謂「想要千人頭上坐,先在萬人腳下行」,唯有做眾生的「牛馬」,才能成為頂尖的「龍象」。 【注釋】 1 1946年,志開上人為紀念清末民初棲霞法脈之愛國僧人宗仰上人,所創辦的中學。 2 乃根據《阿彌陀經》描述的西方極樂世界而創建的U字型洞窟。1972年開工,1981年開放參觀。 3 佛世時,曾有「靈山會上,百萬人天」之說法盛況。大師登靈鳩山,靈感湧現,想佛光山之叢叢樹海,就如「百萬人天」,故有此建設構想。 4 為佛光山附設民眾講習班第一期同學捐資興建。亭內每日供應佛光茶。 5 大師考據大陸各地名山大剎塔林之設置,創設萬壽花園公墓。 6 大師為佛光會檀講師、檀教師、佛光山徒眾及佛學院學生研讀使用所編著。 7 大師為亟需了解佛教的初學者所編著。歷時五年,於2000年出版。共有十二冊。 8 二○○九年,重新裝潢為「佛光山文教廣場」,陳列佛光山文教出版品。 前一篇文章 往事百語16 難遭難遇 下一篇文章 往事百語18 要利用零碎的時間 熱門新聞 01紐國馬努考東區警局培訓 北島佛光山召開2025.10.2802【樂齡遊學】 圓夢 現在就啟程2025.10.2803三好校園共識營 306校推教育向善2025.10.2804【遊藝筆記】蘇東坡的黃州赤壁 (下) 2025.10.2805【生活練習題】 讓愛更有彈性2025.10.2806空氣變蛋白 新肉革命來襲2025.10.2807波蘭「光之花園」燈光展2025.10.2808逕至醫學中心就診 部分負擔將加5成2025.10.2809佛光童軍北區歡喜木頭車 歡樂競賽2025.10.2810從地涌出一朵淨蓮 寫於南華大學三十周年前夕2025.10.28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往事百語100 千載一時,一時千載知苦增福歌往事百語98 為信徒添油香往事百語97 不要讓阿彌陀佛代替我們報恩 作者其他文章往事百語98 為信徒添油香往事百語97 不要讓阿彌陀佛代替我們報恩往事百語96 不要將歉疚帶到棺材裡去往事百語95 願心的昇華往事百語93 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