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Lingo
小時候,外食普遍用碗公、塑膠筷和鐵湯匙,因為我們家人口眾多,所以,總是自備鍋碗瓢盆裝早餐或宵夜點心。
那時沒有環保概念,我們家每次出門買早餐的大排場總是惹來鄰居們的訕笑。當時我們家早上習慣吃山東老闆家的東西。我和姐姐經常拿著有蓋的淺鍋裝高麗菜煎包,爸爸則負責拿大鍋子裝熱滾滾的豆漿或米漿,有時,還拿鐵盤子裝燒餅油條、飯糰,或是白芝麻紅豆餅、黑芝麻鹹餅等等。
過了一段時間,咦!漸漸地取笑聲變成了更多鄰居加入我們的行列。因為他們發現自備餐具的話,山東老闆會自動多給一些,或是捨去零頭。
記得有次偷偷問山東老闆大叔,這樣不就虧錢做生意嗎?老闆豪爽大笑地摸摸我頭說:「真要謝謝你們一家人!現在大家都會帶鍋碗來裝,我省去洗一大堆的碗筷,連塑膠袋和包油條的紙張都很少用了。」「我老婆每天對我笑咪咪的,因為她不用再面對堆積如山的碗盤,小孩也不用一下課就要幫忙洗碗,說起來應該是我賺到了!」
後來,附近的矮房子都改建成高樓大廈,舊識鄰居和山東老闆一家也搬走,我們也長大了,早餐也改吃麵包牛奶。但不變的是依舊習慣自備容器買吃食,變的是有些店家不喜歡,認為這樣會造成他們的不便。因為怕我們覺得會少給,所以,先用他們的碗盤裝好,再倒進我們自備的容器裡。為了不引起店家不悅,我就不會再光顧,畢竟雙方開心,吃起來才愉快呀。
後來,我學會先問店家,再決定要不要點餐。雖然這樣很不方便,但我覺得對的事,還是要堅持做下去。
畢竟,土地滋養我們,我們也要誠心珍惜,讓後代子孫也能享用無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