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愛玲
好友與先生都是第二春,先生的前段婚姻有三個孩子,均已成年,兩人結婚後,又生了一個兒子,現在已經十幾歲了。
先生在前一段婚姻裡,曾經用前妻娘家的名義買了很大一塊土地,現今價格已漲了N倍。先生覺得自己的付出沒有得到該有的回報,心有不甘。為了分一杯羹,不時跑去前妻那邊索討,常常與前妻和前段婚姻所生的孩子們鬧得不歡而散,心結也愈來愈深。更奇怪的是,先生還給未成年的小兒子灌輸一種不勞而獲的想法,只要這塊土地變賣,小兒子非要分一份不可,將來就可少奮鬥幾十年。
而好友的想法可不一樣,覺得先生當初買這塊土地時,自己與他沒有婚姻關係,不存在分配權,孩子理所當然沒有繼承權。為此事,兩夫妻因意見不合時常爭吵,孩子也無所適從。
後來,好友不得不等先生不在家的時候,致電給先生的前妻,拜託在她孩子面前,將財產分配全講清楚,以免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存在著依賴的想法,而荒廢了學業。
好友也常常教導兒子:「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等人生道理。
有一次,孩子試探地問:「媽媽,如果哥哥主動要分錢給我,我可以拿嗎?」好友語重心長地告訴孩子:「你兩個哥哥都已四十歲還未娶妻,或許以後沒有孩子可以幫他們養老,所以,這份財產是他們要養老用的,如果你要了這份錢,將來一定要全力負擔他們的老年生活。不過,畢竟你們是同父異母的兄弟,如果你長大後有能力,看在親情的份上,我希望在能力許可下,你盡量地照顧他們……」孩子也不停地點頭稱是。
如今,常常聽到很多豪門子弟為了分配家產的事情,兄弟鬩牆,甚至對簿公堂,我覺得好友教育孩子的方法,真值得我們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