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新埔訊】許多地方都有在元宵節向土地公借財的習俗,新竹縣新埔鎮旱坑里上樟樹林土地公廟借錢給信徒已近半世紀,較特殊的是,信徒不僅借錢,而且借柑橘,年復一年,幾乎沒人敢欠錢,這項習俗也成為地方特色。
曾任新埔鎮旱坑社區協會理事長的詹國明說,早期這座土地公廟是由三片大石塊組成,他記得在「阿公時代」就有「借錢」的習俗,但為何會有這項習俗,長輩並沒有交代。
昨天詹國明在土地公廟前拿出一本用十行紙裝訂成的帳冊,這本帳冊登載民國五十一年至八十年信徒借錢的記錄。
翻開這本早年帳冊,宛如一本生活水準演進的縮影。在民國五十一年至五十六年,借錢的單位以「角」計算;五十九年起,借款金額以兩元、三元最多;六十年起提高至二十元至六十元;借百元始於六十五年;七十五年提高至千元;八十四年起有人借款萬元。
詹國明說,向土地公借錢前必須說明隔年要還多少利息,例如借一千元,隔年還一千一百元,如果土地公不同意,再將利息錢提高。信徒借到錢大都回家「放平安」,也有的用來創業,希望土地公庇佑賺大錢。
除了向土地公借錢,早期民眾生活清苦,大都務農,也有人向土地公借柑橘一對,意謂「大吉大利,平安順利」。隔年元宵節,信徒帶著橘子還債,然後再放借出去,剩下的就由信徒分享食用。
詹國明說,土地公的轄區是旱坑里一至四鄰,只有轄區內里民可以借,由於大家都熟,不敢不還錢。每年土地公廟放貸金額約四十多萬元,借錢的信徒不在乎還了多少利息,而是對土地公的敬仰。庄內的年輕人在外地工作,也常在元宵夜特地回來向土地公「借錢」,祈求一切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