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瑞騰
「俚語」,或稱「俗語」、「諺語」、「俗諺」;「閩南俚語」在台灣,又稱「台語俚語」,但一般比較常用「台灣俗語」。根據台語專家洪惟仁教授的調查統計,有「將近一萬條」。這樣龐大數量的語言,曾在台灣市井之間流動,但由於諸多客觀因素,再加上人們習焉不察,遂逐漸流失,已到了需要「搶救」的地步。
這些俗語,充滿了代代薪傳的民間智慧,反映了鮮明的族群生活,它可能關涉天地、鬼神、政治、金錢、愛情、婚姻等等人生天地間的各種存在現象,研究俗語的專家曾做了蒐集、整理,有興趣的人,很容易就可以在四通八達的網路,找到可參考的資料,譬如在香港有一個以印刷藝術為內容的「大中華印藝網」網站,就掛有一個專為推廣閩南文化的分站「閩南俚語」。
編著閩南俚語的林和安先生經營電子事業有成,長期參與香港印藝學會,負責公關,「大中華印藝網」就是他所創辦。林先生出生福建,在香港求學和工作,對閩南文化特有探索的興趣,尤其是「俚語」。在網站上,我們看到俚語轉換成一幅一幅構圖雅致卻充滿趣味的圖畫,從「飼鳥鼠咬布袋」到「別人娘呵咾別人婢」,配以簡單解說,很好看,也很容易懂,用來推廣,想來極為有效。以下我想舉一些例子和讀者分享。
˙一人主張,毋值兩人思量:一個人的意見,比不上兩人仔細思量的結果。這道理很簡單,集思廣益嘛!和中國俗諺中的「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差不多。
˙一暝全頭路,天光沒半步:整個晚上都在構想,這個要做,那個也要做,天亮以後,卻沒有實際行動,都是空想。
˙人情留一線,日後好相看:不要逼人太甚,給人留點餘地,以後再見面時,不會尷尬。
˙人兩跤,錢四跤:意思是說,人有兩隻腳,但錢有四隻,人是追不上的。比喻賺錢不易啊!
˙千日造船,一日過江:花一千天造船,是為了一天要過江,和我們常說的「養兵千日用於一朝」差不多。
˙天頂天公,地下母舅公:天上有天公,地面有舅公。母舅(母親的兄弟)最大,台灣習俗中,婚宴主桌大位屬於母舅。
˙孔子公,毋敢收人隔暝帖:像孔子這樣有智慧的人,也不敢收隔夜的請柬,因為明天不知會發生什麼事,事事難料,天有不測之風雲啊!
˙白白布,染到烏:純白的布硬是把它染成黑色,指極端汙蔑。
《閩南俚語》將在台灣正式問世,長期研究台語的趙聯政女士為俚語標注台羅拼音,並配合完成該網站之有聲檔,可滿足各方之需要,我樂於看到它的出版,建議把它們製作成書籤、藏書票、明信片等,更有助於俚語之推廣。